易即良知思维科学谈写作专题精选

卿本画中人,为谁入红尘?诗画一律与前世记忆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488人  盆小猪
在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接着再聊“诗画一律”、前世记忆与意象吧。

不知你可是从画中走出的人?

一.花烬那年

后山一片梅林,花开香欲清。他与梅花为邻,梅香让他心静。他是落第的穷书生,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如此便是一生了。

守着几亩薄田,终日诗书为伴。他笑笑酒入愁肠,远山处闲云过往。

那一日,他忽在梅林小径旁,拾得画卷一张。画上一位美人,清雅不沾俗尘。他望着画上的她出神,工笔描出她的浅笑,敲开了他素心的门。

他在月下鸣琴低吟,向她吟咏他那无人问津的诗。他焚香敛衣衿,向她倾诉此生不如意。他在画前供养红菱水荇,盼得一日她可知他相思。

他便终生不娶。

一日檀香焚尽,梅枝被村夫伐尽,在土灶里烧成灰烬。他突然知天命,沐浴更衣,等死。

临死时,他对她说:“若有来世,你可愿做我的妻?”

她在画中静静地看着他,心中哽咽。她未看到他去世时低头、眼角滴落的泪。

这一生,他从未曾拥她入怀。

二.以生相拥

多年后,后山梅林外,建起一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在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女人是老虎。”

小和尚托钵去化缘,在山下推开一户无人破屋的门。堂前挂着一幅画,画上一位女子,清雅出尘。

小和尚心想:“这世上哪来的这么好看的老虎?”情不自禁揣着画,回了寺院。

老和尚还是会念叨女人是老虎。小和尚心想:我都把老虎放下了,师父为何还每日背着个老虎过日子?

他每日对着画上的美人诵经念佛。仿佛那不是一幅画,而是久别的故人。晨钟与暮鼓,岁月去如梭。老和尚的眉毛花白了。

那一年兵荒马乱,饿殍遍野。流寇闯入破旧的小庙,掠走了庙里的功德钱。他们刮去佛面的金,佛面上哪来真金?他们大怒,搜出老和尚抄了一辈子的经书,点燃了,烧寺庙。

老和尚坐在山门前,默默数念珠。小和尚突然站起身,冲进了熊熊烈火!

他浑身烧伤冲出火海,怀中抱着日日相伴的画卷。他命不久矣!临死前对老和尚说:“师父,她不是老虎,她是女菩萨。”说罢圆寂。

这一世,他终得拥她入怀。

三.忘死之恋

她终于走出画卷,而生死轮回,他又在何处?那个许来世与她结为夫妻的人,今在何处?

她走过烟花三月,走过阴晴圆缺,走过乌衣巷口,走过车马如流,终未见他的踪影。

直到那天,她在茫茫草原上,遇到了他的銮驾。他走到她身边。

他问她:“你要去哪里呢?”

她说:“找一个人,不知道该去哪里找。”

他大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要找谁,告诉朕,朕一定帮你找到。”

她低头沉吟,答他:“他们已不在这个世界了。”

这次换他低头沉吟。“君无戏言。朕既然要帮你找,那便是要帮你找”,说罢,他一仰头,服下一颗毒药丸。

她抱住咳血的他,泣不成声的说:“那个世界,是你心中未知的世界啊!我想见的人,就住在你心中前世的记忆里啊!”

这一世,他依然为她不顾一切。纵是九五之尊,何妨舍生!他忍着痛,看着她清雅出尘的容颜微笑,说:“这一生,你终于拥我入怀。会有来世,你再做我的妻。”

四.“诗画一律”

兴许每个人,都曾是画中人。故而人能在诗的境界里行走,成为诗境里的风景。说到这里,便忍不住想聊几句“诗画本一律”的问题了。

说起苏轼的“诗画一律”,许多人会想到苏轼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不过,这并不是苏轼“诗画一律”思想的关键所在。而王维传世画作亦不是真迹,这个“画中有诗”,就很难证个透彻了。

于是,我们还是先在历史的背景中来梳理吧。

晋代陆机认为“存形莫善于画”,是在强调“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相同点在于皆可“美大业之馨香”,而不同点在于诗歌语言艺术最适宜“宣物”,绘画艺术适宜“存形”。

人的人格本无高低贵贱,那些世俗的阶级地位都是金钱衡量之下的个体所有物的差别。想来艺术形态,本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因为艺术的本质,于各艺术形态而言,不都是同一的么?

唐代王维《为画人谢赐表》论画为“无声之箴颂”,针对当时重文学轻画道的世俗观念,呼吁“何贱于丹青”。这便是从诗画共通之处入手,言明艺术形态之间并无高下之分。

唐代以后,宋代的文人画兴起了。苏东坡尝作丹竹图,用批改公文的朱砂,随手一画,写意得淋漓尽致。有人问:世间何来丹竹?东坡对曰:又何来墨竹呢?

各个艺术门类在文人个性觉醒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融入了文人全面的文化修养中。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在逐渐促进各艺术门类表现方式的发展。

我想,这个过程,是一个“同一化”的过程。就是各个艺术门类在个体的心性中完成同一,进而才有艺术共通的本质可言。所以,所谓艺术的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有历史过程与具体个体为依托的。

至宋代文人画兴起,苏轼的一首题画诗引起了关注。这是《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有几句,影响极大: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首二句,并非说彻底不管画的形似,不是要画牛作马,而是要“以气韵为主”,这是重在说“形外之妙”,非失其形似。得神似,形岂不更真?

这里就扯一个有趣的现象吧。你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盯着看几分钟,有没有觉得自己很陌生?

求神似,是要画者在写形之上,更具“写意”的功夫。这便引出了笔墨写画的“形”与“意”的关系了。

而苏轼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讨论了辞与意的问题: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讲解这段话,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对事物的认知都不可能穷尽物之态,难于琢磨事物本来的面目,何况是通过别人的语言文章去看别人眼中的事物呢?

所以文辞达意,本就是一个难题。文采过于繁杂美妙,反是以文害意了。杨雄那些“美文”就是害了意的。

于是,苏轼的文学观念是崇尚一种“清新”的。这种清新,来自于“天工”。

这种由人力及天工的诗文训练过程,需要经历“随物赋形”和“尽物之态”两个层次。那么,怎样把握事物的“神态”呢?

写到这里,不禁在想,究竟是我们把眼中的世界通过笔墨落于纸上,还是世界本就是画卷中的世界呢?

兴许人不是画中走出的人,人的一生都在世界这副画卷中啊。

接下来,我认为,要从“意象”和“意向性”去说,才能给现代人讲清楚了。而意象的切入点,恰是我们一开始聊过的“前世记忆”。

五.揭秘“前世记忆”

不知道许多世以后的今天,是否会有一个男生,搜到附近的她,看着她的照片,有那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会有啊。或者是同一家医院同一个一生同一款美图软件,或者是同一个网站下载的别人的照片。

那奇妙的前世记忆,真的存在吗?

在心理治疗技术中,前世疗法,是一种特殊的催眠疗法。它通过催眠营造的前世的境界与经历,来对咨询者现实中的遗憾与不难进行心理补偿。

前世记忆是一种记忆错觉。在这种记忆错觉的干扰下,咨询者将自己亲历过、但不能自主唤起的记忆,或者自己想象中的场景的记忆,当做前世的记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前世记忆在心理治疗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前世今生”的文化意蕴与无意识领域内记忆的意象的意义。

就“前世今生”的文化人类学分析而言,许多继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信仰,都包含对“前世”存在的信仰。

以前世为因,说明今生的果,是一种特殊的哲学决定论,即认为个体今生的命运取决于前世的行为。这种思想可以为现世的道德行为规范找到宗教信仰层面的必然性根据。

前世今生的一贯性需要灵魂不灭转世作为前提。但是原始佛教“诸法无我”的思想,对灵魂(我)的存在提出了反驳。佛学否认灵魂的存在,但承认三世因果。那么,轮回转世的,是谁?

在部派佛教时期,有“胜义补特伽罗”等诸多附佛外道说法,录于《异部宗轮论》。这些概念终归是“我”,即灵魂的“假名”,所以于佛理而言,不能透彻。

直至大乘唯识学倡“阿奈耶识”,即第八识,或称“藏识”,说法始得圆满。

前世记忆存储于藏识,即阿奈耶识。换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语来讲,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带有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因人与外界刺激的行为反应,而发生熏习的作用,进而特质中的种子萌发出来,形成个体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个体的“业障”。这就是为什么个体今生的行为受“前世”的影响。

人在诗歌创作的时候,会在心理看到自己不一样的心理形象。这一形象,是个体自我与人格在心理的意象显现。诗歌创作,是个体理解自己“前世”的途径之一。

前世记忆所在的心理层面,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藏识,而是一种五蕴堆积而成的虚妄的心理境界。

在这一心理境界里,每个人对自己的印象,就会以意象的形式呈现。这一意象是前世记忆中的自己的原型。前世记忆通过这一意象,来展开叙事。

六.“意象”的语言

那么,什么是“意象”?

外在事物被感知的样子,是形象。人的心理的形象,是意象。心理意象是心理活动的图像语言。人的经历会造成心理的情结,情结的形成伴随着特定的心理意象的形成。

个体究竟是怎样的个体呢?个体的心理是不能脱离他的行为去理解的。个体的情结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

一个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情结,而他的情结,就是他的心理意象的集合。

因此,意象对话技术创始人朱建军老师认为,意象是心灵的语言。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与心理意象的共通之处何在?

《系辞》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作为形象的“象”用于表达尽“意”,这就使意象本身成为了能够充分表达“意”的语言。

意义本身可以不断演化,而言语的表达本身具有局限性,所以意象这种语言能将意义的演化囊括其中。

《文心雕龙》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又“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此即谓通篇文章的言语如果脱离了意象语言,便不足以充分表达意义的集合,而意义和情感在思想中的神奇演化只有通过意象来传达。

这个表达的过程,说明诗歌意象与心理意象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让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理解的“意象”,是一连串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或思想的漩涡。他将意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心灵的主观的意象,而另一类,虽然来源于外界刺激,但也经过心理活动的加工,故也是主观的

这种心理对外界事物的加工过程,属于“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是意识理解对象时,施加于对象的构成性能力。

这里,我们用庞德著名的诗歌《地铁车站》来说明:

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
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诗人在人潮涌动的地铁车站,看到了几位女子和孩子的脸庞。他的心里突然浮现出树枝上的花瓣这一意象。然而花瓣与脸庞之间,并无明显的比喻、象征关系,而是纯粹的、宁静的意象的集合体。

就在这一意象的集合体里,那种瞬息即逝的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突然会出现在读者心里。这是淡化语言本身的结构性,而直接呈现心理意象语言的写作方式。这种意象语言更能将认知过程完整而充分的表现出来。

我想,关于前世记忆,是每个人心理的特定层面都存在的特殊记忆。这种记忆中的自我意象,正是人的心灵运用意象语言的创造性结果。

这个意象一旦形成,心理情结也就形成。情结会凝聚其他的意象来完成心理能量的流动。这些被凝聚的意象便带有了自我意象的特征。

诗歌的无意识表达正是这种意象语言的表达。所以诗歌成为了打开前世记忆的钥匙。诗歌是藏识在语言艺术层面的存在的证明。

七.前世缘定,今生相拥

今生的姻缘,大抵前世注定。遇到对的人,或许都有特别的感觉。

我不知前世与你,究竟有怎样的缘散缘聚。只愿今生与你相拥,便得一生相许。

我写完这个故事,他抱住我,说:“小猪,原来我前世经历了这么多,今生才娶到了你。”

我一边吃着他为我削好的苹果,一边对他说:“你怎知前世那个男孩不是我呢?”

上一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