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阅读笔记
《逆转》的的英文版原名并不是这两个字对应的一个英文单词,而是“大卫和歌利亚”。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我曾认真地通过翻译软件和自己对于英文的理解,一点点慢慢把英文扒成中文。只是后来经过一次比较严重的事故,遗失了所有的电子产品和相关记录,这件事情也就没有了下文。
后来再想从头再来时发觉自己的时间精力已经远远不足,只能把英文音频放入索尼录音笔中,上下班时间打开听一听,熟悉语感……当然,其实并没有听得太明白。
再后来kindle上面有中译版,于是买来一读,也算是满足自己2014年那些时候的遗憾吧。回首一望,那些已经是那么那么久远的事情,已经是自己望不见,抓不住,也回不去的岁月。
内容综述
《逆转》整体想说的东西并不晦涩,一言以蔽之,以往所谓的弱者并不一定就比强者弱,只是弱者在按照强者制定的规则竞争。
对于书中弱者一方,作者使用underdog这个词进行形容。直觉来说和当下流行的屌丝挺对应的。同人于野根据作者的思想,给出了一个更切合的词:匹夫。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翻译为:匹夫的逆袭。
书对于匹夫的行径举了几个案例:
- 大卫和歌利亚的决斗,歌利亚是顶尖的战士——没有其他战士可以按照战士的规则杀死他,但是大卫是一个会用抛石袋的牧羊人,针对歌利亚移动缓慢的特点,抛去石头把他砸晕,杀死,从而赢得了战争。
- 小学女子篮球比赛中,一个完全没有篮球基础的球队在联赛中所向披靡。因为这支球队的教练(也不会打篮球)发现可以利用5秒发球和10秒过半场的篮球规则,通过全场紧逼让对方无法顺利接发球,过半场。这种战术虽然常见,但是恰恰对于12岁不到的女学生来说通过娴熟的运球和团队配合来破解是不现实的。
- 大家一般都认为到排名更高的大学,更有名气的专业可以更有利于成才。其实经过研究,对于能力虽然优秀但并不卓越的学生来说,到了哈佛物理系这种天才云集的地方,获得的挫败感更容易让他们完成不了学业。
- 具有阅读障碍的人小时候成绩往往不好(因为考试是限时的),但是大放异彩的职业经理人却很多都有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的人更倾向于把书读读透,同时更擅长伪装——这些技能反倒是职场中比较需要的。
对于相关的案例,作者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资源或者权力的累积对于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呈现“倒U”型曲线,在初期的积累可以使收益情况快速增加,过了某个极点之后越增加带来的效果反而越差。例如金钱,例如权力,例如班级人数。
关于一个班级的最优人数,此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人数越少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会越多,教学和学习效果应该约好。但是近期的研究发觉当班级人数低于15人时,教学效果反而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无法分组进行有效的讨论。
读后思考
同人于野说,如果毛爷爷那时有《逆转》这本书,估计他会很开心,这本书基本上算是他提出的辩证法思想的另一个诠释角度,说不定还会把这本书推广至全军阅读。实际上书中表达的大道理并不难理解,而难的是在于如何应用,如何按照这样的思想提升自己在职场或者战场上的胜算。
这一点,无疑是很艰难的。首先需要有匹夫之勇,至少有勇气面对巨人的挑战。其次是需要了解巨人的游戏规则,再从巨人的游戏规则中发觉巨人们忽略的,或者不屑于弥补的漏洞。最后运用匹夫唯有的一点点优势,抓住机会战胜巨人。理论上十分可行,只是实际上操作起来难度巨大。这一点也使得《逆转》这本书透出一种浓浓的鸡汤味,毕竟大道理易懂,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个人感觉,至少有两点是可以从中学习。
- 至少可以知道巨人并不是没有弱点的,巨人拥有的丰厚资源中必然有几个方面会处于“倒U”的右侧,这些方面一来会对整个体系产生危害,二来会具有强烈的迷惑感,让巨人忽略。这些忽略的地方,也就是未来可以被攻破的要点。
- 通过对于规则的学习,多少可以找到一些自己处于匹夫时可以具有的优势。
当下对于自己的意义
当下的自己还是工薪一族,工资貌似勉强赶上人均收入,每月所得绝大多数拿来养家糊口。这样的一个我某种程度上就是匹夫。但是实际上当下的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对立面,当下的工作为有钱人提供价值,有钱人花钱来购置我提供的价值。有权人通过我们的解决方案达到民生和经济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得到应有的部分。所谓的对立面并不存在,没有你死我活的状态,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冲突。
唯独有的,应该是同等职位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竞标也好,共同竞争一个职业位置也好,本质上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然后放大优势,转移劣势确实是一个从战略到战术上都需要关注的重点。
然而,对于当下的自己,指导的意义大概也就是这么多了吧,大概还是自己太过于年轻。
只是必要的,可以去仔细想想,自己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当下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用于面对居巨人的挑战呢?道理上来说,现有的就是自己的时间,自己年轻(耗得起),以及逻辑上自己应该有的精力(虽然这方面已经不怎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