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庄里镇明道学校百年匾额释读
匾额原文如下:
劳著菁莪
理臣张老先生懿行
我军靖国举义之明年,岁次戊午年八月毓东奉命移驻富平。军事之暇,以吾乡鄙处县之西北风气闭塞,因建立明道学校。为棫樸之基,时乡人咸视学堂为畏途,思得一夙学老成闻望素著之人为之毗赞,方可革除旧习力挽颓风。得倡社会之人心,嗣得先生为该校誉校长,建筑一切。焕然一新,一时人皆景从学,先生后入校者亦蒸蒸蔚蔚,顿以造就。又明年,我立成学校落成,仍以先生为名誉校长,深资臂助。迄今大雅云:以春风莫仰蒸,我之思时,萦寐寐谨括赞,学始终影,以数字用识不朽,庶足为后来者勉焉!
后学冯毓东谨题
民国十一年冬月敬立
释读:
劳著菁莪:劳:辛苦;费力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著:建立;引申为成就。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菁莪:读音jīng é,汉语词汇,意思是《诗·小雅》中《菁菁者莪》篇名的简称。指育材。大意为:赞扬张理臣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
匾文:
赞誉张理臣老先生高尚的行为
靖国军成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冯子明奉命驻防富平。
冯子明将军在忙于军务之余,感到位于富平县西北的家乡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因此决心为家乡建立明道学校。在学校开设文化课程以及体育训练,以增强后辈们的思想和体魄。但当时大多数村民认为学校是进行军事培训,担心孩子们学成之后会以壮丁身份被送往部队参加军阀混战,所以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到学校。
冯将军深思熟虑后,认为需聘请一位学识德行威望高的先生出任学校名誉校长,才能让大家信服。经商议,特聘张理臣先生为该校名誉校长,负责一切。
学校在张先生的建设下,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争先恐后的把孩子送来读书。学校秩序井然,学习氛围蒸蒸日上。又过了一年,胡景翼将军建成了立诚学校,也聘请张先生为名誉校长,得到了张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时至今日,可以说学校已初具规模,学生能认真学习,将来造福社会,正是我所期盼的,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牢记张理臣老先生为学校所做的贡献,他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学冯毓东(冯子明)谨题
民国十一年冬月(1922年农历11月)敬立
冯子明 将军冯子明:(1888~1961)名毓东,陕西省富平县觅子村姚北堡人。西安健本学堂、陕西高等学堂毕业。与胡景翼等一同加入中国同盟会和哥老会,从事推翻清王朝的宣传、组织活动。辛亥西安起义,随胡景翼联络蒲城、富平、耀州(今耀县)、同官(今铜川)等地“刀客”、志士,在渭北举旗响应,被编入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井勿幕部,参加关中西部战役。1913年,与胡景翼、张义安等被保送到日本浩然军事学校学军事,回国后于1916年随胡部参加了讨袁(世凯)护国运动、靖国军讨陈(树藩)等战役和北京政变,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支队司令升至师长。1921年任陕西陆军第1师第1旅第1团团长。1924年1月任田玉洁第3师第4混成旅旅长。10月,参加北京政变,任国民2军第3师第5混成旅旅长,晋升陆军少将。1925年初任国民2军第1师第4旅旅长。4月,任国民2军第8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8月,加陆军中将衔。冯玉祥主持陕政后,将他的零散部队改编为第三师,后又改为第五十六军,冯子明先后任师长、军长;不久所部被解散。冯再投胡景翼,多受委后勤、留守重任,常驻富平,筹粮饷、军械,负防守、巩固地盘之责。靖国军讨陈(树藩)之役,前后苦战五年,冯以渭北八县(临潼、淳化、富平、耀县、同官、三原、泾阳、高陵)民力,“养数万之众,抗九省之师”。富平全县在其控制之下,一时都以“富平王”称之。富平籍青年党维蓉、赵宗润、邵武轩等早年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冯都受托设法营救。抗战后,返回陕西老家,后居泾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中,冯曾主动献出土地,表示对土改之拥护。1952年,出席陕西省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政协陕西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倚新虎 2006年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政协文史馆馆员、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