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家摄影旅行·在路上

走遍沈阳记沧桑[21] | 盛京施医院旧址(盛京医院的前世今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41人  大珊老师

1882年,英国苏格兰医生司督阁,受苏格兰基督教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东北的牛庄(营口),从事施医布道工作。

第二年(1883年)他乘坐牛车,经过8天的旅途来到奉天,在小河沿一户孙姓人家租用了几间破旧的民房,开办一个诊所,应用西医、西药诊治疾病,成为在我国东北地区使用西医西药治疗疾病的开拓者。由于诊所地处原盛京并免收全部费用,故称“盛京施医院”(施舍不要钱,故谓施医院),地址便是今天辽宁省肿瘤医院这个地方。

100多年前的盛京施医院诊所。 1889年,位于奉天大东门外小河沿北坡镶红旗界的苏长老会驻地,中间是盛京施医院。

当时条件差,人员少,语言不通,以及人们对西医尚缺乏认识,开办初期,工作难度非常大。之后又有几名英国人来院工作,同时招收了几名助手,经过两年艰苦的医疗实践,诊所工作获得进展。1884年开设了拥有12张病床的男病房,不久,司督阁亲自为两例白内障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盲人复明,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司督阁的信任,医院的名声也随之大噪。

1887年10月10日盛京施医院新院正式开业,盛京兵部侍郎亲自前来剪彩,这是清军官兵在盛京施医院门前留影。

1892年,司督阁在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名为盛京医学堂,开始招生授课。随着医学人才的养成,医院规模也逐渐扩大。1894年新建了女医院。

1892年,盛京施医院,司督阁先生聘用的9位医助。 1895年,清政府授予盛京施医院的牌匾。

1900年义和团打进奉天城,杀戮洋人,医院外籍人士先后避难于田庄台或经上海回国。6月30日,义和团将男、女医院全部烧毁。8月,义和团运动结束,司督阁又由国外归来,看到苦心经营18年的事业毁于一旦,十分痛心。当时政府对医院遭受损失,深表遗憾,并对医院重建给予大力支持。

在庚子事变中被捣毁的盛京施医院状况,影像摄于1900年11月后。 小河沿三义庙,盛京施医院临时地(1904-1907年)。

1903年,女医院重建竣工。1904年制定重建男医院计划,因爆发日俄战争而未能实现。遂将女医院临时改为病人门诊,借用临近未被烧毁的“三义庙”作为病房。此期间条件极差,加之战争激烈,医疗任务十分繁重。除一般医疗任务外,医院与红十字会共建“救济院”,收治数百名伤病员,其中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此外,医院还经常到政府设置的难民收容所执行医疗任务。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盛京施医院,司督阁和他的医助与收治的伤病一起留影,医务人员臂带红十字袖章。

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与司督阁结为朋友,支持医院卫生事业。1906年他拨银4000两,同时得到社会各界资助。当年正式建立盛京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按期招收学员进行正规教学培训。自此,司督阁先生在中国创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家西医诊所、第一家西医医学院校。

1907年,男医院建成,有病床60张,有合乎要求的手术室、调剂室和附属设备。同年3月5日隆重召开“奉天小河沿盛京施医院”开院仪式。

1907年3月5日,盛京施医院在原址重建开业典礼,盛京将军赵尔巽、各国驻奉天领事、教会和各界官绅莅临庆典。 重建后的盛京施医院。 盛京施医院女医院。 当年的盛京施医院病房。 夏季,盛京施医院户外之地也成了治疗的场所。

1907年,徐世昌任东北总督,对当地高等学院的建设较为重视,在他执政的两年中,多次与司督阁商谈,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每年由省库拨银3000两,筹建奉天医科大学。1909年,司督阁又从英国募集5000英镑,补充建校资金。同时聘请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青年医生嘉克森和利物浦大学毕业的病理学家毛乐尔大夫来奉天,协助司督阁本人建校。

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次年,即1912年,宣告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也是全东北地区的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同年3月28日第一期学员正式入学,开学典礼非常隆重。1917年第一期20名学员毕业,均获得医学士学位,其中有后来誉满东北的眼科专家高文翰,我国肺科奠基人之一的刘同伦。

1917年8月,奉天医科大学呈请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根据当时规定“单科不能称大学”,遂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校名改为医专,但学制、课程设置和授予学位等不变。

1912年,由司督格创立并担当首任校长的奉天医科大学宣告成立,校徽为代表救死扶伤的针、蛇,和象征学术光明之灯的火炬。 冬景,奉天医科大学教学楼。左侧是盛京施医院门诊部,病房在门诊部后侧。 图为1912年建成的奉天医科大学外景。

1923年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去校长职务。1925年东北三省各界人民为纪念和表彰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特铸造司督阁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并刻有碑文,由张学良将军揭纱剪彩。司督阁回国后仍为医院和学校操办募捐活动,长达14年之久,直到1936年逝世,终年81岁。

司督阁归国后,由安乐克博士接任校长。1924年,学校将学制改为6年,同时招收3名女生。在高等学校,男女同班授课,当时在西方亦属罕见,开创了东北教育史的先河。英国马克雷勋爵为女生宿舍的建成捐资1万英镑。

1925年,遵照司督阁“应将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逐渐转交给中国人”的嘱托,学校改组了校董事会,其中中国人超过半数,由高文翰任校长,荣威廉任院长,张守义任副院长。教师队伍已达到32人,其中中国教师为17人。

1880年,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作为一名学生的司督阁。 影像摄于1920年代,司督阁先生和夫人。 1922年,司督阁先生卸任回英国前与学校师生合影。 1926年10 月17 日司督阁先生铜像建成,由张学良将军亲自揭幕。 影像摄于1935年,沈阳,司督阁先生的半身纪念铜像。 安乐克医生在讲课。 盖尔文医生在生理实验课上指导学生。盖尔文医生,生理学及病理学教授,40年代初曾任医大副校长及教务处主任,1925-1948年在职。 1930年,奉天医科大学首批3名女生毕业:吕淑贤、刘述真、贾玉蓉,她们被誉为“学校之光,女界之优”。1924年,奉天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3名女生,经过六年学业后于1930年毕业。 1938年,安乐克医生(前排中间)、贝德森医生(前排右1)与奉天医科专门学校第十五届毕业生合影,后侧是司督阁纪念碑。 奉天医科大学早期毕业生白希清、刘同伦、李宝实、吴执中、吴英恺教授在1978年相聚一堂(从左至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沦陷,伪政权对于英国人创办的医学院校,在初期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态度,学校一切只能依靠英国资助,招生和授课得以继续维持。校名改为“盛京医科专门学校”,学制仍为7年。此期间选送优秀毕业生至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扩大院际交流。193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承认本校毕业生的医学士学位,可选派人才赴该校进修,经费由英国资助,从而增加出国深造的机会。

因“九一八事变”,原拟于1931年将本校并入东北大学成为该大学的医学院的计划未能实现。早在事变发生前,已完成“辽宁医专概况”一书,该书由张学良将军题写书名,现成为记录施医院和医学院建立和早期发展的重要史料。

抗日胜利后,学校改名为“辽宁医学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学校和医院倍加关照,相继调拨了医疗设备、药品、被服等,一些英籍教授先后返校任教。在1946年至1948年先后招收29、30和31期新生。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辽宁医学院更名为辽宁医科大学,1949年6月,辽宁医科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施医院则为中国医大第二临床学院。从此,学校和医院成为中国医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9年,医大二院迁至辽宁西部朝阳地区;1983年医院重返沈阳;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立滑翔院区;2003年医院恢复“盛京医院”名称。总部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分院位于铁西区滑翔地区。

1974年,奉天医科大学及盛京医院旧址建立了辽宁省肿瘤医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