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可不知该写什么
我个人的体会是,写目的性强的文章很难,而漫无目的地随意写则十分容易。
如果文章要达到目的,则必须要先有目的;在有了目的后,写出有目的的文章前,有一个前提需要解决,那就是写作的素材。
我经常断更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
突然有了灵感就写,写完后又不知道该写什么,一两次断更后,可能就会断更很长的时间。
很长时间以来是这个状态,后来我想,被动等待灵感的闪现,并不能令我持续地输出文字。
于是我刻意回想,我能写出文章的那些时刻——看到或听到了什么,瞬间联想到了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为了解决它,就逼迫自己去思考,然后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
总结的规律是。
一、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想到、感到、读到、梦到的信息元素可能会让自己瞬间联想到某方面内容。
二、觉察到什么或遭遇了什么问题,主动刻意思考,可能会有可输出的内容。
瞬间联想到的内容和主动刻意思考出的内容,可能不一定是想要输出的内容,为了能输出想要写的内容,这里引出三个具体的做法:
一、平时多长个心眼,留意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把瞬间出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尤其是想要输出的内容;
二、把身边留意到的一切人、事、物,在脑海中尽量与想要写的内容关联,把思考出的内容记录下来;
三、主动接触某方面信息,把瞬间出现的想要输出的灵感记录下来,或主动往想要写的方面思考,并把思考的内容写出来。
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呢?
这是因为不同人的经历不一样。
为了让我们的大脑能尽量在自然状态下,就出现我们想要输出的灵感,就得刻意训练,有意识地留意周遭的一切,并在脑海中刻意与我们想要写的内容关联,时间一长,经常这样训练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以上是我个人领悟到的,为解决写作素材枯竭的三个具体做法。不过我并没有深入去尝试,也没有体会到它所带来的益处,我的大脑依然长期处于被干扰状态下。
今天阅读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搞写作的专业人士,书里有一章是介绍关于写作素材的,作者谈到具体做法与我个人领悟到的基本不谋而合。
下面摘抄一些原文片段。
从外部找到素材之后,应该和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结合,也就是运用“外部素材*自己擅长的素材”这一乘法公式来写文章。
想要从外部获取写作素材,需要安装“天线”,每天随时收集可能成为素材的信息。
经常环视周围,看看有哪些能和自己擅长的素材相结合的素材。找到两者之间的本质,是“乘法”取得成功的秘诀。
经常这样训练,就能提高“发现力(灵感)”,更敏锐地找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