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是非好坏”
是非,是客观的;好坏,是主观的。
是非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客观的外在的基础上,所谓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就是指的这个。比如爱国与卖国,爱国是“是”,卖国是“非”。“是非”这组词本身就是社会集体为了实现对个人约束而实现的社会价值规范。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社会集体”并非是一般含义上的大多数人,“众人之所是未必是,众人之所非未必非。”社会集体是虚指,不是实体存在。
大多数民众不足以成为社会集体。社会选择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成为社会集体的依托——英雄。社会发展是社会全体和自然力量的合力。我们知道,“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后验的概念,但是社会是渐进着的(事实上是渐进与突变的结合)是有迹可循的。社会集体才是人民,民众是人民的备选项。
是非,是一种非直觉[1]的后天的外在的理性的。
好坏,是一种先天的内在的感性的。
比如说“卖国求荣”,“荣”是对该行为主体有利的,是“好”;但“卖国”会造成该国社会集体秩序的崩溃熵增,所以是“非”,而且程度深、影响恶劣、熵增极大[2],是“大非”。那么,评价一个人这种带有社会集体自觉的行为时,更多的是否定他选择的“非”,而不是去肯定他选择的“好”。
另外存在一种情况,一个孩童喜欢玩耍,在玩耍中他能够获得他[3]已经意识到体验到的快乐,那么,这是“好”。但是如果他为了玩耍而厌恶读书学习知识[4]或者是荒废学习,那么从他个人来看,他得不到应学习产生的快乐,得不到因为学习成果而得到的快乐;从他的家庭来看,他的父母可能失去了一个凭借孩子的努力得到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机会,他未来的子女可能失去了一个因为他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机会;从社会来看,社会丧失了一个有可能成为精英的存在,甚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所以这是“非”。尽管这个“非”是他,他父母,当时社会,甚至后世不能够意识到的,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有这是“非”。
有人曾说:“小孩子才分是非,大人只看好坏。”当然也有“小孩子才分好坏,大人只看是非”的版本。因此,我写了以上的文字来表达我对“是非好坏”的认识。
总的来说,“是”与“好”,“非”与“坏”不总是分离的,但关键就在分离的时候。选择“是”还是“好”,由此产生了的两种人,折中来说,没有概念上的优劣。因为社会也是存在选择机制[5]的,不同的文化心理才能产生各具特色的文化,人类社会集体在面临问题时,才不会因为突变而损失。
但是就这个社会本身来说,我认为提倡“是”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多数人,是受“是”保护的[6],而那些强势群体是可以在违背“是”的基础上享受“好”的[7],这是不公平而难以改变的。大多数人意味着成为社会集体可能性是大的。没有弱势群体,哪里会有强势群体呢?当然,成因正好是因为有强势群体出现,才有了弱势群体。但是,弱并不等于占据“是”,只是受“是”保护而已。
知识共享许可CC-BY-NC-SA
本作品根据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