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赞活动助力每一个梦想理事会点赞汇总锦瑟九十九理事会推文收录

打破禁锢成长的牢笼

2023-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凡茗心旅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7期“牢”专题活动】

我虽然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族,但父母对教育还算是重视的。

父亲有读书观念,母亲相对随从,这促使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农村,尽管家里姊妹比较多,我们依然都接受到了高等教育。

父母没有特别世俗的观念,我们的成长相对自我和随性,对金钱和名利缺乏一定的“野心”,对待学习却是一丝不苟的,几个姊妹的成绩都没有差的。

成长环境的简单纯粹,没有受到太多外界的污染,我们的磁场里似乎自然的也不含有太多杂质。

整个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春期好像都是平铺直叙的度过,没有出现那些阶段通常存在的成长隐患和父母视角下的担忧主题。

毕业后正常朝九晚六的工作,正常的步入恋爱。生活的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中……

直到结婚之后才明显的感觉到,生活变得愈加复杂了。特别是疫情那几年,离开大城市,在老家生活的日子,几乎成为禁锢成长的牢笼。

这个“牢笼”从何而来?还得从他们对我婚后的角色期待开始说起。

公公婆婆是非常传统的人,婆婆去世早,婚后没怎么深入相处,影响并不大。主要是公公,内心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公公自己的三个子女时常都表现出非常地痛恨这个老父亲。但从小在这种观念环境里熏陶长大的,无形中又在不断继续秉承这种特质,难以走出思维的牢笼。

疫情期间的长时间相处,有时候会感觉自己也有点被带入进去了。于是我保持一些觉察,有意在这种思维牢笼的成型阶段就干预性的去打破它。

记得公公经常说的话,无非就是:谁家饭菜烧的好;哪家女主人做得一手好饭菜;谁家儿女对父母怎样用心行孝;一个女人要怎样怎样……等等之类的话题。

甚至还有几句最经典的话,更是令人嗤之以鼻:“我们家祖上三代,每个女性都做得一桌拿手的好饭菜,都是厨房的能工巧匠”;“一个女人如果不会做饭,那是没一点用的”……

他的三个子女在这个观念的牢笼里深受其害。

两个女儿从小在家务方面显示出自然的天赋,学习成绩方面却是差得一塌糊涂,小学都没能毕业。很早就开始为家里增收,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孝顺,以及对弟弟的成长给予扶助。

凡事有利也有弊,她们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在待人接物,传统礼仪,勤劳坚韧,心灵嘴巧等方面的表现却是让人无可挑剔的。

唯一的儿子(我先生)在传统观念的庇护下,那是得到绝对的重视和高捧,一路都是被逼着考学,成长,接受高等教育的。举全家之力,为其一人创造更多的条件。

直到现在,他们全家人都还是以我先生为中心,这是我看在眼里的。当然他确实也有自己的能力所在。

公公本人是没有什么本事的,用我先生的话说,他们三个子女,空有一身本领,从小缺乏一个好的领导和引路人,导致都一事无成。

这两个女儿作为姑姑,对娘家的照应几乎是尽其所能,用心至极的。厨房永远是她们展示自己的最好舞台。我虽然也时常受到感动,但这远不是我欣赏的终点。当跟我自己的思想内核有冲突时,我还是会摒弃这份感动的。

她们都是处理家务的一把好手,烧得一桌好饭菜,家里卫生常打扫得一尘不染,毫无死角。这条路上她们从未停止精进,似乎把能够一眼看到头的一生都献给了厨房和灶台以及家里后勤,这既是她们的悲哀,也是她们的骄傲。

以前不常待在老家,跟婆家人来往少,感受还不太明显。疫情那几年在老家的时间长,生了二胎,还开了个店,有时忙不过来。

婆婆已逝,公公是他们公认的顶不上啥用。那时得到两个姐姐的照应的确不少,特别是大姐受“长姐为母”的思想观念熏陶,对娘家的投入更是多多益善。甚至把我先生本该分担的责任她都揽下来了。自然地,慢慢对我也会很有期待。

同时,她们也会为家庭琐事烦恼,也会因不甘于平庸而努力,但这个禁锢成长的牢笼实在太根深蒂固。

我一方面在尽力的避免自己也被笼住,一方面在不断努力发展自我其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试图让她们能够去看到我正有意打破这种牢笼。

我先生作为他们家族的男孩,也受过高等教育,思维相对开阔。认识他时,他会支持我的梦想,欣赏我的才华,从心里面认同“女人有为才有味”,并不需要一味的埋没在家庭里。

可是疫情期在老家的那段时间,他可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变得也像“甩手掌柜”一样不愿多付出,还对我有更多期待和要求。

谁知我并不吃这一套,这些年的不断学习不是白学的,我的每一句理论和核心信念都是有力度的,也是拿得上台面的。我拒绝pua,也不受道德绑架,那么他就没有驾驭之利。

很感谢自己后来努力成为了心理咨询师,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和站得住脚的言论。对家庭生活我做到了自律,也拥有了相对自由。

现在的自己也完全打破了禁锢成长的牢笼,身边人看到了我在家庭之外所产生的价值,同时也做到了家庭上的兼顾,他们还能说什么呢?隐约间迎来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