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

11. JY说:寻找生活里的高光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巴黎浅浅

刘瑜:“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本文灵感源于新世相的一篇文章

不论是现在所说的“高光时刻”,还是前几年流行的“小确幸”,他们指的都是平凡生活里的小美好。而今天,与其说向大家介绍,倒不如说更正一下对留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同时说说我在面对留学生活中的日常沮丧时,是如何自我疗愈的,说不定也会帮到正在看文章的你~

文章根据个人生活经历写成,不具有普遍性。

误解一:留学≈出国旅游

出国留学前我从没想过这二者有何不同,在度过了最初的兴奋期以后,才慢慢发现:留学是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更好或者更坏),长期驻扎,完成学业;出国旅游则是短期行为,感知不同的文化,欣赏异域的建筑,品尝当地的美食。目的不同,压力不同,心情不同。

误解二:留学生课业负担小

或许与国外教育体制有关,国外大学的课程安排似乎并非很紧凑(也有可能只是我的专业不紧凑),甚至有时连作业也没有。相对于国内的大学生,我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不等于我们的课业负担小。留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课前预习,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课上懵逼2小时”的尴尬以及3个小时以上的自学;留学生或许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几千字的写作任务,其中的沟通与配合难度因人而异,甚至全凭自身的人品和幸运指数;对于留学生来说,传说中的期末“划重点”是不存在的,考试考的也并不只是学生的记忆力,而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误解三:留学生活很浪很潇洒

留学生的朋友圈中,或许定位来自世界各地,或许照片充斥着异国风情的美感,或许还晒了各种美食……在许多人眼里,我们在拥有着父母提供的出国机会的同时,还做到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应该感到知足,对不对?谁都可以“丧”,但是留学生不应该“丧”,毕竟中国13亿多人,出国的也只有几百万,那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乐观面对呢,留学生“丧”什么?

但古语云“夏虫不可语冰”,人生不同,烦恼自然不同。

我们没办法一天三顿叫外卖,只能自力更生;国外治安不好,傍晚4点多天黑了就不敢再单独出门;出国一个多月,就要开始准备第二年的宿舍预订,好像一直居无定所;上课内容在预习之后,还是没办法完全听懂也是常事;看病需要提前预约;在那些岁月静好的朋友圈背后,有着别人看不到的“挑灯夜战”和“凌晨四点”……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两个字,这句话原本是对职场人而言的,可是我觉得放在留学生身上,一样适用。

可是,生活中除了“丧”以外,更多的是小的“高光”时刻,是需要我们努力寻找、感知的小幸福。比如:参观了新的教堂,买到了喜欢的茶包和香薰,尝试了一道新菜,在课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和朋友共享零食,和室友一起买菜做饭,甚至是路人友善的一笑……这许许多多的小高光照亮了我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让我们在“丧”的同时,“呲牙咧嘴”地感受着温暖。

从2018年9月25日起,我开始每天写日记,在每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刻,以句子的形式,只记录一天中发生的让我感动或者有成就感的事,将那些沮丧的事抛之脑后,从而增强幸福感。这就是我培养对细微美好的感知力的方法。

如果你目前是“丧”的状态,但渴望积极的生活,那不妨尝试一下我提到的方法。或许在最开始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好写,一条都写不出来,那从第二天开始,把它当成一个指标来完成,有意识的去留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或许是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或许有了一次新的体验,甚至可以是对陌生人投去的一个微笑,这些都值得我们记录并感动。

就像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总决赛中说的那样:“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