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禅时代(9)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kentarou

曹爽专权

在张嶷、向宠南下平乱的时候,北方的魏国经历了皇帝更换,由于魏帝曹芳年仅八岁,所以朝政由两位托孤大臣曹爽与司马懿掌控,从后来的历史来看,魏国从那时开始走下坡路了。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长子,元勋之后,又是曹氏宗族,所以地位明显要高于司马懿。不过司马懿也是魏国元老功勋,两代托孤大臣,论辈分要长曹爽一辈,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对仲达也是相当客气和敬重,凡事均与仲达商量后行事,一时倒也相安无事。

曹爽能够当上托孤大臣全靠了老爸曹真的历史功绩,他自己纯粹就是个官二代,虽然谈不上不学无术,但绝对是个平庸之辈,且没有什么上进心。他主要依靠手下的智囊团来处理政事,其中以何晏、丁谧、邓飏、李胜、毕轨的五人帮为核心。

通常一山是不容二虎的,虽然仲达是虎,曹爽充其量只能算是猪,不过依仗着显赫家世,他还是冒充了假老虎威风了一把。

过了没多久,谋士丁谧就建议曹爽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这正中曹爽下怀,于是他上奏魏帝,升仲达为太傅,削去实权,明升暗降。又将司马懿心腹蒋济提拔到太尉,免去他的禁卫军统领一职,由自己的亲弟曹羲继任,这样曹爽兄弟就完全掌控了朝政及京师禁军,由于曹芳年仅八岁,还在埋头学习,所以曹爽成为了实际的魏国皇帝。

就在魏国在折腾的时候,孙权想趁机捞上一把,于是派遣自己的女婿全琮出淮南,诸葛恪出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进攻祖中,四路大军齐下,想一举荡平江北。

可惜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历史证明,除了夷陵之战魏国大司马曹休鬼迷心窍中了断发计大败而归,其余多次魏吴战争中,吴国都没占到便宜。上次战争中孙大帝的侄子孙泰身亡,这次的情形也差不多,包括中郎将秦晃在内的多名将领阵亡,打了一个多月战局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孙权心中不忿,命令将领加强进攻,但谁知家中又出了大事。

五月,太子孙登因病去世,这对孙权是一个重大打击,他悲痛地说:“国家丧失了英明的太子,百姓有何福气可言啊!”

太子的逝世令孙权魂不守舍,无心战局。随后探子又报司马懿准备带兵前来救援,于是下令撤军。

没想到撤军后的一个月,大将军、孔明的长兄诸葛瑾也因病去世。

太子和重臣的相继离世让孙权感叹人生无常,短时间内他也没有其他想法了。但孙大帝没想到的事,太子逝世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皇位争夺事件对吴国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去世本身及此次战争的失败,对吴国本身的安定产生了巨大的波及,这个后面会说。

回到蜀国剧情,蒋琬本来想趁魏国内乱之际浑水摸鱼,大捞一把,可惜时间过于短暂,当年也没有什么电话、电报,更不用谈互联网之类的,通信时效很差。蒋琬接到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已经事情发生完毕的情报,没有可以利用出兵的机会,公琰对此也很无奈。

蒋琬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像孔明的人,也正因为此被孔明看上,委以重任。虽然能力与孔明有较大差距,但凭借着智慧的头脑和威望,合理的布局,使得魏国在其执政的十年中没有一次主动进攻蜀国,这点连孔明也没做到。平时他也学习孔明,凡事亲力亲为,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蒋琬的身体也和孔明一样慢慢地衰老了。

在其身体尚能支持的时候,他想做最后的一次努力,于是上书后主,考虑到昔日孔明多次出征由于山地道路艰险,来往不便,就准备打造战船沿汉水东下,进攻魏兴、上庸二地。

刘禅看后未置可否,交给众臣商议,经过全体投票表决,一致认为水路进攻容易,撤军困难,在两国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此计划被全票否决。

不过考虑到毕竟是蒋大司马的提案,直接否定太不给面子了。于是派了副总理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和大司马谈心,开导他。

两人来到汉中与蒋琬彻夜长谈,蒋琬是何等人物,马上就明白后主不想用兵,只想偏安一方的想法。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多说的呢,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于是再上书后主,不再造船,改策略为连接羌胡人,共同抗敌。

刘禅这里只要你不出兵来麻烦我,其他都好说,爽快地同意了该建议。

第二年,蒋琬病情加重,自感无法处理政务,便上奏请求将益州刺史让给费祎,并把国政大事均交付给他处理,自己则去老家养老,以期能多活两年。

于是费祎升任大将军一职,蜀国实际上进入了费祎时代。

费祎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很早就出场亮相,不过相信很多人对他的早期经历还是较少了解。

费祎很早就丧父,一直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而费伯仁的姑姑是刘璋的老妈,所以他们一家地位显赫,费祎也很早就随族父进入蜀地,年纪轻轻就展现了出众才华。

有一次,蜀中名士许靖的儿子去世,由于许靖盛名远扬,很多人都去出席,费祎也去参加葬礼。同行的还有与他齐名的董允,董允的父亲董和派了辆马车送他们前往,可能是那辆车外表比较寒酸吧,蜀国未来的董副总理面露难色,迟迟不愿上车。

费祎看到董允扭扭捏捏像个大姑娘,心中不爽,就一下子坐上了车,然后催促董允上车出发。到了会场,包括孔明在内的多数名人均已到场,他们惊奇地发现坐车过来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步行而来。董允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情绪波动明显,而费祎则泰然自若,若无其事地会见了诸多大臣。

事后,董和知道了来龙去脉,对董允说:“儿子啊,我一直认为你和文伟(费祎字)难分伯仲,但从今往后,这个问题不再有疑惑了。”

事实证明,费祎一直要比董允稍高一头,直至最后位极人臣。

话又说回来,葬礼的主人许靖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大家应该有所耳闻。他一直以来以推荐他人出名,从董卓时代起就活跃在朝廷,几十年风风雨雨下来构筑了自己的威名,所以儿子的葬礼能招来如此众多名士出席。

他的名声是如此之大,威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诸葛亮见到他,竟然要行跪拜礼,真的是骇人听闻。

费祎迅速成长,在刘备称帝后被任命为太子刘禅的太子舍人(老师),当然同时当选的还有董允。

建兴三年,孔明南征大胜而归,众臣设道数十里在外迎接,孔明坐在车头一路与众人挥手致意。忽然看见费祎在场,于是招呼他一起上车前行,众人看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要知道,和蜀国第一人并排坐在一起观光,这份殊荣天下间没几个人能获得,以费祎当时的职务来说估计国内前一百位都排不上,能被孔明垂青实在是不得了,概率低于买彩票中个500万,这也预示着费祎将前途无量。

随后孔明为了锻炼费祎,趁着南征回来之际,安排文伟出使东吴重申盟好。

孙权是一个直性子,大大咧咧的君主,之前蜀国使者邓芝去东吴之时就受到刁难,他冷静应对,博得了孙权的赞赏。这次费祎出使,孙大帝自然也要试探试探费使者的深浅喽。

孙权在大殿举行了国宴,隆重地招待了费特使及其一行。

费祎等人来到宫殿,孙权迎接了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一片热情洋溢。不过奇怪的是,皇帝虽然热情好客,但东吴群臣们一个个均埋头大吃大喝,没有一人起来招呼他们,看架势感觉这些臣子们一整天都没进食了。

费祎见状,微微一笑,也不顾尴尬气氛就径直坐了下来,开动吃饭。

吃了几口,笑着对众人说:“天上飞来一只凤凰,聪明的如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笨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这是赤裸裸的嘲讽,东吴众臣脸上挂不住了。

此时孔明的侄子、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站了出来,答到:“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仪。现在来了只麻雀,也好意思说是来仪?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从哪来回哪去!”

费祎一看,原来是你诸葛恪出场呀。鉴于诸葛恪目前在孙权跟前风头正劲,又是孔明的侄子,这个面子总是要给的,不然说不过去。于是他放下正在进食的大饼,要了纸笔,挥笔写就麦子赋一篇,主要目的是想转移话题。

麦子赋写的行云流水,荡气回肠,诸葛恪看了深有感触,便也写了篇磨麦子赋针锋相对,两位年轻人暗暗较劲,不过写着写着对费祎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双方情投意合,如同唐伯虎与对穿肠一般开始互相吹捧起来。

由于费祎极其恰当的言行,既维护了蜀国的尊严,又照顾了吴国的面子,使得孙大帝很开心,也对费祎刮目相看。如同邓芝一样,他对费祎很是看重,临走时将一把贴身宝刀相赠,并预言:“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将来必成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

费祎则回答:“微臣才薄,如何担当得起大帝之美誉。宝刀是讨伐暴乱之物,愿大王能勉建功业,同扶汉室,那样的话臣虽然暗弱,也不枉此次东吴之行了。”

之后的岁月,诸葛亮开始了北伐,而费祎就常常跟随着丞相深入前线作战。

费祎最大的特点应该说是圆滑,善于调节人际关系,所以他经常能够左右逢源,夹缝里生存,官也越做越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仪与魏延之间的冲突。

这两人的矛盾之前也说过,一直以来就是水火不容,相互看不起对方。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吵到激动处魏延撸起袖子举刀便要砍杨仪,而杨仪则情绪激动的骂街,把事情告到孔明那里。

孔明每天要处理太多的事情,上到国家,下到黎民,已经是忙的心力憔悴,对于臣下的老矛盾哪有精力管,于是便把这类邻里纠纷的矛盾转交给费祎,让他出任居委会主任在当中调停。

费主任对于搞人际关系绝对是一把手,他的方针是两头拉拢,甜头苦头一起来,吴国皇帝都被他忽悠住了,手下的臣子根本不在话下,所以两人虽然矛盾重重,但始终没有出大乱子,一直还能为国效力,直至孔明逝世,费主任的功力可见一斑。

顺便说一句,杨魏二人的关系不睦,已经到了全天下皆知的境界,甚至孙大帝都有所耳闻。在一次出使东吴的时候,大帝摆宴席招待费祎,双方相谈甚欢,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已经夜深,大帝也已一斤高粱下肚,昏昏欲睡。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一事,便问费祎:“杨仪、魏延,不过是放养牲畜的小人啊。虽然对于国事有微不足道的小功,然而现在却重任他们,权势不轻,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成为祸乱的。你们作为大臣却昏庸,都没有防备考虑到这点,难道是要留给子孙来谋划吗?”

费祎本来已经半梦半醒,准备回去洗澡睡觉了。突然被这么一问,瞬间傻眼,没法回答。这时副手董恢对他悄悄耳语几句,费祎大喜答到:“杨魏二人之不睦,纯属个人恩怨问题,并非对国家有叛逆的想法。如今乃用人之际,如果仅仅因为要防备还在萌芽未经证实的事情,弃二人不用,那就和为了防止沉船的发生,事先将船烧毁是一样的性质。”孙权闻言,大笑而过。

插段后话,董恢的建言令费祎大为赞叹,出访回国后立马告知孔明,孔明也喜出望外,还不到三天,便任命董恢为自己的秘书(掾属),可见董恢的能力。

后来还有一次,董恢去侍中董允(后来的蜀国副总理)家拜访,由于是突击访问,没有事先约定,到了那里才发现董允已经整装待发,要出门了。

董恢惊奇地发现,董允家里还有两个人在场,分别是尚书令费祎与中典军胡济。费祎就不用说了,那胡济又是谁呢。

胡济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少数几个能对蜀国第一人直言不讳,无话不说的人之一,他后来历任汉中都督(军区司令员)、镇西大将军、右骠骑将军(副总司令),乃蜀汉中后期极其重要的人物。

董恢看到如此阵势有点傻了,没想到那么多大人物汇集一堂,且很显然,他们准备一起外出了。

董允问他何事来访,董恢脸红着轻声说道:“本想和董公交流一番,既然诸位大人有约,那我先告退。”

说完准备走人,董允一把抓住他,说道:“我之所以出去,是想和朋友出游交谈而已,现在您已经前来拜访,那就和你一同深谈,不去游玩了,无所谓啊!”

于是董允便招呼费祎、胡济一起,四人饮茶聊天谈理想。董恢的面子真的是够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