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思维的陷阱
对于身边人莫名奇妙的无法解释行为表现,我们常常会困惑,为什么他们会没有如我们预期中的那般表现。人的行为表现如此让人琢磨不透,那是不是我们陷入了应该思维的陷阱呢?
通常,我们每个人在与别人有联系,都是有明确对应的角色关系,从家庭亲戚、乡里乡亲、社区到学校、工作单位等等无一不是。
有了明确的对接关系,我们就知道了如何与他人相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就是操作指南。
有人不是说过,我们中国人早就有了孔子给咱们每个人从生至死,在人生不同阶段、时期充当各种不同人生角色的说明书吗?没错,就是那个“三纲五常”整个社会按照这套儒家的理论运行,下至每个人到家庭,上至整个国家是和谐的,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
这些集体人格角色说明书,其实很多是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时学到的,它能很快让我们知道他人在家庭、职场、社会中角色身份,也了解到了权利和义务。而无法了解到的是,我们用这些集体角色之后的人性。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人性中的东西。当一个带着2,3岁大孩子母亲,当孩子情绪失控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母亲安抚无用时,周围人投来的鄙视嫌弃眼光。会觉得这个母亲挺失败,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是母亲,就是为孩子什么都要干得来,做得好,把自己变成一个超人,这个说法不成立。我们凭什么去要求人家呢,都是肉眼凡胎一个普通人类,都有许多缺点和失误。母亲在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刻,关于要如何把一个孩子养育好也是概念模糊,也是想着摸着石头过河,边养边学,在不断成长进化,她付出了,她也收获了。
有些时候,这个角色重担压得她也会累得想要暂时逃离一下,找一些自己的爱好娱乐让自己放松一下。身边的丈夫、公婆等可能会不理解,孩子还这么小,身为一个母亲还想要顾自己一时的情绪去玩乐一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工作生活中,我们习惯用角化的思考方式,就很难对一个人进行真实、完整地进行观察和包容。也容易陷入应该思维的陷阱里,对他人只产生基于角色的预期,而只有去角色化才能真正地与人友好相处。
应该思维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