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设计》感知受过往经验的影响
感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感官,一部分是知觉,认知。人类在感官和外界接触了之后,大脑获得了知觉和认知,这就是感知。
感知受习惯的影响
小时候上学,需要经过几户养猪人家的猪圈。开始走经过的时候,都要手捂着鼻子,因为真的很臭的猪屎味。但是慢慢走经过久了,就会慢慢的感觉没那么臭了,甚至到了后来都会习惯这个味道,不用捂着鼻子。
我们一开始听到一个笑话的时候,会哈哈大笑。但是如果经常听同一类的笑话,那么逐渐地,我们也会觉得“没有那么好笑了”。
习惯性,也就是在一个日渐熟悉的环境下,我们对于环境的敏感度也会慢慢降低。而且随着熟悉感的增加,我们也慢慢地不怎么留意过程的细节,只是按照熟悉的方式,去做一些我们需要去处理的事情。
例如你去餐馆吃饭,你可能记得自己已经付过钱了,然后心不在嫣地直接走出餐馆。假如回头有人问你,你是在哪一个收银位置付款的,你可能没有记得这个事情了。
但是假如有一天,超市做了收银位置的调整,从超市的东南向,转移到超市的西北向,那么,当你在东南向找不到收银的位置的时候,你就会突然又开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觉察,去找收银的位置的指示牌,找到收银的位置。
习惯会降低我们感知的敏锐度,让我们按照熟悉的模式感知世界。
根据人类的这一特点。产品设计的概念框架,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破坏了稳定性,而没有让用户知道,用户就有可能会按之前的操作习惯点击,导致错误的产生,没有达到用户使用网站的目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设计弹窗页面的按钮的时候,如果有两个按钮,左边是取消,右边是提交,如果突然有一个页面两个按钮调换过来的时候,那很有可能,用户会不怎么留意左右的按钮,按之前的左边取消,右边提交进行操作。
为了让人们能进入网站,不费力思考,不经常犯错,我们会让网站的顶层结构保持一个稳定的概念模型。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网站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导航,它们的结构, 在一定阶段内会维持稳定,这样用户在第一次进来之后,每一次进来就知道,他到了哪里,他可以在哪里操作,他可以操作什么。这种稳定性,能给用户产生一种“真是一个交流顺畅的老朋友啊”的感知。
例子:简书的导航假如网站有意地更新一些新的内容而调整结构,也就是概念模型可能会有所变化,稳定性产生改变,那么在破坏稳定之前,需要提前告知用户,让用户有一个新调整的概念框架的设计模式。一般,网站在改版了之后,为了让用户能快速地熟悉网站一些新的特征点。网站会需要提供新修改的内容的提示。
高速切换让我们瞬间失去感知
家里的猫咪,最喜欢在动的东西了,无论是小昆虫,小老鼠,还是在和他玩的逗猫棒,越是高速运动的物体,越是吸引猫咪的兴趣。作为一个高度近视生活,他可能会忽视尽在咫尺的物品,却对三米开外的高速运动物体无比感兴趣,伏击,等待,甩屁股,一跃而动,冲刺,一跃而起,飞速扑食,一个小野兽的形象就出来了。
但是人类和猫咪可是完全不一样,相比之下,人类对于太过高速运动的物体可能会比较迷茫了。注意瞬脱可能能解释:人们在开始了解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后,会在识别之后的短暂的0.15秒到0.45秒之间,即使耳朵和眼睛在正常工作,人们也会接近失聪的状态,而且无视其他视觉刺激,这就是注意瞬脱。
所以,火车飞驰而过,太快过来了,我们只看到火车,看不清火车窗户边的人的长相。当一个很熟悉的朋友从你面前走过,你看到了他,而下一秒钟,还有另外一个朋友也经过,但是你可能却没有注意到第二个人。书里是这样解释的,当第一个人的影像抵达你的视网膜的时候,你正好因为认出了第一个朋友而处于注意瞬脱中。
这里只是讲了人类对于一个非常短暂时间发生的多件事的感知顺序,但是我觉得可以引申出来的一个东西,就是人类感知固有的节奏感,只有符合人类感知节奏感的事物,才能被人类认知。快慢就是一种节奏感的体现。
那我们在网站设计的时候,对于banner图板块(幻灯片)的设计,会让每一张图片都能停留几秒钟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人们能看清每一张幻灯片,而不至于因为速度过快而瞬间对每一个“下一张图片”失去感知。看清了,才能有知觉,才能被吸引,以及考虑是否点进去看看,网站的经营者才达到进一步“转化”的目的。
书名:《认知与设计》作者:Jeff Johnson
文\帅春风(微信公众号:帅帅春风,产品经理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