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圣贤书友会

《论语•述而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唐古拉的呼唤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意:
孔子说:“只要谁愿意拿出干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我,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脩,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孔子时代也已经实行这种作法。初为见面礼,后来也普通理解为学费。唐代学堂时国家有明确规定这种束脩之礼的,一般还会有相应的礼节。其实现代有些地方也还有这种礼仪的存在,不只是在学校,一些手艺的传承,都有一个基本的拜师礼。

春秋时期学校基本还是由官府主办的,能够接受教育的也都是一些特权人物,有权有势家庭的子弟,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统治阶级本身,并不是对全社会开放的。阶层比较鲜明,对贫民子弟多是瞧不上的。而有钱的家族会四处寻找人才来办私塾,亲朋好友想要进学也是要走关系托门路才行。

孔子正是努力普及这种全社会的学习风气,他的学生中很多都是贫民子弟,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后世认为其有大才的学生,学生的品质是不受阶级等级的影响的。

这段话也是表明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的认可,只要是真心来求学的孔子都会一视同仁,有教无类。诚心主动来学习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得到的太容易往往不被人珍惜,在过去的小说或影视剧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片段,真正有条件去学习的少爷小姐对学习很是抵触,倒是旁听的丫环小厮学得八九不离十,比主子精进多了。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意: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东西,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


孔子教育方法的具体分析。

首先是启发式教学,他是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的,主张因人而宜因势而宜,前面也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不同资质的人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

这里针对启发式教育,他提醒不到苦思冥想领会不了的程度,不用去开导他。现在有很多学生的错题反正讲他就是不会,为什么?他没有认真去想去思考,不知道着眼点在什么地方,听过一遍好象是明白了,但根本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而如果他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却想不通某个点,老师的一句点拨就能令人豁然开朗。

第二这里讲到的是一个什么时候讲解新知识的时机。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到做到了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相同的事例都能理解并应用,这才是真正把这部分内容学会学活了。如此就可以往下面进行学习新的内容了,否则,还是温故加深印象为好。

对于学生,学习时要善于思考,深刻领悟,才能够深入灵活地学习。对于老师,能够恰当地掌握适当的时机,适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不是不分情况地把水注满,而是要把心里那把激情的火给点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