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总结(三)
关于佛陀的传奇人生,是最让人感兴趣的部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佛陀的了解来自于《西游记》中塑造的如来佛祖的形象——一个法力无边的众神之王!
然而接触佛教读物之后,我才发现经书里面对佛陀的描述真的是少之又少,偶尔插入一个本生故事,也如天马行空一般踪迹难寻。
《金刚经》中就有两段: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一般这样的文段无法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存在只为了说明佛理,就像《Buddha》的作者Michael Carrithers所言:“佛陀的的性格就是他的教法。”
关于佛陀生平资料的缺乏,有很深刻的原因——和佛教的核心理论“无我”相关,既然要做到“无我相”,那么死后雕刻塑像、保存平生事迹(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就没有什么必要了,佛陀也有必要做出表率——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告诫弟子们的,弟子们也是严格遵守了他的遗言的。如果这样的话,后面的故事很可能杜撰的成分很多,可信度不高了。
我发现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个特点:离其逝世的时间越久远,人们对他的神话就越夸张!佛陀也不例外——后来的佛教徒还是根据经典中的蛛丝马迹给他写了很多有系统的传记,严格来说,这是违背佛陀的初衷的!
由于实证主义的影响,近代中外的学者对佛陀的事迹进行了重新考证梳理(通常是根据比较接近原始经典的巴利语经典),得出了佛陀生活的大致历程:出生——访道——证悟——传道——逝世。
虽然有些事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也不难看出,佛陀的一生虽然不平凡,但却简洁到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一个伟大宗教导师的全部生活!
比如,对于佛陀出家的原因,一种是“四门出行说”,一种是“农耕节见道说”,两种说法都有来历,不能确定哪一种才是符合事实的——这只是说明:我们对佛陀生平的了解只是根据经典的猜测!
既然没有确切的说法,事实就显得不太重要了,事件的抽象意义才得以发掘。就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不能固执地去求证哪一种说法才正确——在发生过的事件具有唯一不可更改的意义上,这种坚持是再正常不过——而应该如此总结:佛陀早年对世间现象进行了独特而积极的探索!
我唯一看过的名人非自传传记是《毛泽东传》(〈美〉罗斯·特里尔 著),出于严谨考虑,书中也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听闻之辞——可是离我们的时代不远的伟人尚且如此,何况远离我们几千年的佛陀呢?
梳理佛陀的生平只需要十分钟,可是所得到的究竟有多少接近真实呢?这种追问可以用于任何事物——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基本上可以说,客观事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事物的了解,或者说“对事物的认知”——这就是一种很主观的说法了,然而这正是大乘佛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万法唯识!
既然提到了主观唯心,我也想说两句。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认为主观唯心的就是错误的,客观唯物的就是正确,然而,“正确”或者“错误”不也是我们主观判断吗?——所以,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事物角度有所不同而已,而且,佛法既不是绝对唯心的,也不是绝对唯物的,它既是主观的,同时也是客观的。
比如佛陀的出生,就有佛母做了神奇的梦作为预兆,然而我们一般认为这是迷信!真的是迷信吗?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生育的梦境的解释,这就是他们预测事物的方式!你可能会说这都是没文化人的迷信!但是我认为:这些被解释后梦境的意义可能符合了人的期望,或者期望创造了梦境,两者都反映了真实生活的内容!而这一切,恰恰是主观唯心的作用!
这三本读物(其中一本是同著异译),对佛佗生平的描述仅仅占用了很少的篇幅,倒是穿插的佛法理论和关于事件的讨论占了很大的篇幅!我敢说,要是没有后者,整本书便无法出版!
从我自己来讲,我不喜欢这么平常而呆板的佛陀,我习惯《西游记》中那个无所不能的众神之王,这同做人一样,还是要“神”一点的好,浪漫一些才好。我还想看《神的历史》,希望对宗教神学获得一定的了解,他可能了解人的意识活动的一个方向。
佛陀的传记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佛陀在对真理的追求很早就开始了,并在36岁建立了自己的系统而坚定的人生哲学,而我自己,从小就被应试教育追赶着随波逐流,长大了浑浑噩噩无所建树,一想起这茬就让人心如刀割!
@20181227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