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塘主随笔

领教“甘氏家规”

2017-03-11  本文已影响121人  莫愁塘主
领教“甘氏家规”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地处南京白下区升州路和中山南路交界地段,俗称"九十九间半"的中国最大私人民宅——甘家大院。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评价为"民俗瑰宝"。

择一晴日,欣然前往。与我一同前去还有儿子鼎鼎。鼎鼎3岁,尚处在懵懂年纪,他只知晓我要带他去看"老房子",殊不知,我另有深意。都说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年龄,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携他一同踏进白墙青瓦的甘熙故居,驻足"金陵第一藏书楼"——津逮楼熏染墨香;置身老宅的主厅"友恭堂"畅谈家规。这既是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又圆了我这异乡人的金陵美梦,不亦快哉!

甘熙,生于清嘉庆二年,祖籍安徽歙县,出身江南望族,是有名的文学家、收藏家。甘熙之父甘福,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名扬东南的津逮楼即为他所建, 藏古典善本甚丰。道光初年,甘氏家族子孙颇多,于是在南京城南南捕厅一带修建住宅,这就是现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甘熙故居。故居占地1.4万平方米。整组建筑由300多间房子组成,但为避礼制,甘家自称为"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

甘家大院融北方徽派建筑的豪迈和南方苏式建筑的细腻于一身,典型的秦淮民居风格。友恭堂是老宅的主厅,负责接待重要宾客、婚丧大典、家族议事,"友恭"二字取于《三字经》,原文为"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应爱其弟,弟则敬其兄,延及父子长幼之间同样如此,这样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友恭"源自儒家伦理思想文化,大厅中悬挂的"友恭堂"匾额和"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堂联上下呼应,点出"友恭"的真正内涵。"友恭"二字既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名,又是甘氏族人历代遵循的家训。数百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奉为治家教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于格窗扇门之上、檐廊壁柱之旁,我们仿佛一脚掉入了另一个时空,高大的风火墙将红尘和喧嚣隔在墙外,两百多年的岁月,其实只是在我和儿子轻轻跨进甘家大门的那一瞬。儿子虽年幼懵懂,但由于我之前数次提过正是由于甘氏家规,一茬一茬出类拔萃的精英从这里走出来,他竟拿出了少有的耐心和敬畏之心,安静从容的同我缓步穿行于故居的厅堂门进之间。不经意的抬首回眸,我想起了同样流传后世的马氏家训《约斋铭》:"儿辈严课读,也要善诱循循。约约家之本在身,不修己,难责人。何以使伦理正,族党化,僮仆驯。雍雍肃肃,和乐一家春。"

领教了甘氏家规,我幡然顿悟。此行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初为人母的自己。都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的人是父母。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严苛孩子的同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严以律己,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严厉的家规家风中学会为人处世,健康成长。

暮色中走出甘家大院,内心仍依依不舍,终于明白这甘家大院不仅仅是一座被两百多年历史冲刷却历久弥新的故居,更应是甘氏家族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领教“甘氏家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