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件事儿首页生命的守护

爱在春节

2016-09-29  本文已影响38人  燕尾无声

场景一-“都别争了,说定了,我值班。”--春节值班动员会

1月25日,我们在急诊科办公室召开了春节值班动员会,主要是商议春节值班人员、春节值班工作安排。

春节值班以往都是让单身,家在乡下、怀孕或者在家是忙年的主力的人休息,但是今年单身的想回家过年的达到了5个,而我们科室护理人员才13人,还有2人属于不能出诊的人员(一人54岁,有高血压;一人怀孕6个月)。

怎么办?一个难题横在了我们这个团队面前。

14:40分,会议开始,大家开始商议春节值班人员,二个家在城区的男同事主动表示了愿意值班,还有家在白氏坪,单身的同事也愿意服从调配,家在城区的毛老师也愿意值班。

这些同志,每年值班都有他们的影子。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瘦弱的,没怎么说话的毛春霞忽然说:“我不回去了,我值班。”

一句轻轻的坚定的话语,像一块小石子,在参会的人员心里激起了涟漪。

“你值班,我心里不好受,那我不回了,值班。”

“你在津洋口,坐车不方便,我不回去了,值班。”

几个本来想回家的年轻同事纷纷表态,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都别争了,说定了,我值班。”毛春霞一反平时的柔弱单薄,坚定的说。

一切的话语,此时已经多余和矫情。这句话,就是一束小小的火苗,温暖了在座每个人的心。

“怎么排班都可以,能坚持。”“有出诊叫我,随叫随到。”

“有临时调度的话,叫我。”

朴实的话语,扑面而来的同事友情,似缕缕团队的春风,吹散了冬日的酷寒,也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值班带来正能量的文化氛围。

场景二:“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颠簸山路上的初一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

16:40分,120电话响了。

“我是大堰卫生院,我们这里有个病人,脑外伤,要转到你们医院。

“好的,病人现在生命体征是什么情况?”

“暂时人是清醒的,有出血,需要做CT进一步明确病情。”

“好的,我们马上安排车上来。”

刚从津洋口出诊回来的我和周蓉、邱劲松又接到下一次出车指令。

在山道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我们接到了病人。

病人满面是血,神情萎靡。

测量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查看其他管道情况。我手脚麻利的开始工作。

而周蓉迅速的给别人做进一步身体检查。病人离我们很近,纵使带着口罩,仍然可以闻到刺鼻的酒味。

病人是团年之后回家从山坡上摔下导致的脑外伤。

一切就绪,救护车又开动了。

车开不到5分钟,病人忽然呕吐,鲜红的血液混杂其中,刺目鲜明。

“用止血敏,继续观察。”

“好的。”

病人用了药后情况平稳了,监护仪上生命体征一切正常。

而我和周蓉,却在承受晕车的折磨。

崎岖的山路上,救护车仿佛汪洋中的一条船,左右颠簸,周蓉几次差点从椅子上滚了下来。而晕车呕吐,又再次袭击了我,我已经记不清吐了几次,一旁的周蓉,也渐渐面色苍白。后座的病人家属,也找我们要了一次性塑料袋,神色疲惫。

我俩互相对望了一眼,没有说话,体力要被储备起来,还得照顾病人,护他一路平安。

车厢内很安静,监护仪的滴答声清晰稳定。

终于安全送达到我院,下车时,病人家属感慨的说:“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团队文化在哪里呢?就在周蓉这样的老职工的一言一行上,那里面含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对病人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在年轻职工身上得以延续,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场景三:忙碌的初三---“还需要我加班吗?”“老婆,辛苦你了。”

初三上午八点,刘念的120班。

“大家放心,今天我来了,肯定能HOLD住。”她自信的说。

话音未落,120电话响起,要出诊到榔坪卫生院,一起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要转到我们医院。

这趟出诊是刘念和董亚东、张德勇。

下午16:30分,把这个病人送到宜昌的这组人终于姗姗归来。

而此时,科室内又派出了2趟车,完成了65人次输液的任务,三个输液室满满的都是人。

“还需要我加班吗。”刘念忙完手边的事,不顾一天的疲惫,微笑问我们。

“没事,我们能完成工作任务,你回去休息吧。”

“好的额,那我去玩会,忙不赢了叫我。”

而此时,董亚东正给老婆打电话

“老婆,老爸怎么样。”

“就是不爱吃东西,其他还好。你放心,有我呢,你安心值班。”

“谢谢老婆。”

董亚东医生的父亲,身患绝症,年前他特意去老家接父亲到城区过年,把年迈的父亲交给了妻子,自己回到科室值班。

每一个值班的工作人员,背后都有家庭的倾力支持。

在这些可亲可敬的同事身上,奉献是主旋律。

场景四:“我马上到。”---不断调度的初四晚上

“快来加班啊,我们要到高速上去。”

“我马上来。”晚上20::56,备班的我接到加班指令。

刚换好衣服,接好班,120电话又再次响起。

“我是儿科,我们这一个小孩要马上转到宜昌。”

“小孩的情况怎么样。”

“高热,呼吸急促,我们科医生马上就来。”

“好的,我们马上安排人来接。”

放下电话,我立即拨通了田明宇的电话,他没有多说,只说了一句:“我马上到。”

不一会,他的人影就出现在了科室门口。

晚上23:50,第一趟出诊的人员回来了,备班的我刚刚走到新住院部后面,电话又再次响起,又要加班了。

此时此刻,外面已经下起了瓢泼大雨,夹杂着朵朵碗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在倒春的寒气里,让人对出诊在外的伙伴们格外挂念。

同上次一样,刚刚坐定,120电话又再次响起。

“120吗?快来,四冲湾的菜场那。”

“什么病人。”

“老人不停在吐血。”

“好的,你们原地等候,保持电话畅通,我们马上安排车来接。”

放下电话,我拨通了覃莹、张德勇、叫邓医生马上出诊。

出奇一致的是,每个人电话里只回了我四个字:“我马上来。”

覃莹、田明宇是我临时调度的人员。

在急诊,加班的电话响起,就好比出发的指令枪响,大家都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地被调度。

没有坚实的团队文化,怎么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短短七天,还有更多令人感动的微场景,无法用语言形容全貌,只能在时间的节点上摘取一二,轻轻感叹:都是好样的!

结束语:当“爱与奉献,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句两年前的使命口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句口号,真的在不断的坚持中渐渐接了地气,拥有了人气。奇迹就会产生,爱与爱的相互交融就会产生勇气及监督的力量,而不是涣散与抱怨。

编外:一个团队,要有清晰的价值观、愿景、使命、年度目标(团队框架),而作为领跑者,内心要足够强大。内心的强大又来源于你的人生框架,把你的框架与团队的框架紧紧联系在一起,整个团队的面目就会从模糊变成清晰,团队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打造清晰且充满正能量的团队框架。团队文化的落地生根就会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品牌的创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