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生命与《金刚经》——张玉林先生《金刚经》讲义(14)
受持,就是本着经的理,本着经的法,身体力行,去真参实学,去做,叫受持。单纯的背经,那可不叫受持,那叫口头禅,那叫本本主义。须菩提闻法得悟。请佛与法安名。就是释迦牟尼说的见性之法,发菩提心之法。须菩提自己开悟了,那么就请释迦牟尼给这个法语定个名,令后人依而受持。
故经云。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如来所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其意谓何。
如来把这个法语立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喻法为名。以这个喻佛说的见性之法的名字。其意谓何?那就是问我们:意思是什么呢?
以金刚世界之宝。
金刚是世界之宝。这金刚(石)啊,不是现在才贵,从古以来这个东西就珍贵,因为它稀有嘛。
其性猛利。能坏诸物。
金刚石这种宝,它可以钻透一切宝石,而且无损于自己。就是把金刚石比作佛性。
金虽至坚。羖羊角能坏。
金刚石虽然这么坚固,但是公羊的角能坏。你看,它硬不是?它还怕软的。就像那个石头,石头虽然硬,滴水却可以穿石。柔能克刚,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啊。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机械原理上来看,你要磨铁可以用硬砂轮,要磨合金就得用软砂轮,软砂轮磨合金它才能磨得动,你要磨普通铁呀,那个软砂轮一会儿就成碎沙子了。所以金刚佛性智慧虽广,烦恼能破,金刚石虽然坚固,猛利,但是公羊的那个角能坏。
金刚喻佛性。羖羊角喻烦恼。金虽坚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
佛性比作金刚,金刚不坏身么。因为佛性是真空纯至静之理性,是一个光体,这个光本身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也管其叫妙明。物质的光看得见摸得着。电灯光、太阳光都是物质起的作用。太阳光、灯光,光本身虽然破坏不了,但是物体有质变,太阳也有质变,电灯也有质变。佛性这个光没有二性。其本体是光,作用也是光。光呢,你没法破坏。我们用硫酸能烧电灯光么?烧不着。用刀砍斧剁也断不了,用火也没法烧。所以佛性入水不浸、入火不焚、刀砍斧剁不断,雷打火烧不变,罡风吹不散,没法破坏。那么六祖又说了,佛性虽坚,烦恼能乱呀。你产生烦恼,自己的佛性就被烦恼那个暗昧给蒙蔽了,其坚利、瑞气、智慧的光辉就发挥不出来了。所以《金刚经》就是为开发妙智慧,就是为破除烦恼。烦恼能乱佛性,可佛性还能破烦恼。怎么能破?觉悟能破。迷,就是烦恼,乱佛性啦,蒙蔽佛性啦。你开发妙智慧,那佛性就解除烦恼了。但是我们得不着这个法,乱佛性的这个烦恼就解除不了,所以释迦牟尼才大慈大悲,把破烦恼的这个法告诉我们。烦恼破了,恢复你原来的如来心了,那么你这个矿的金就成了。所以我们炼的是矿中金。矿若成金永远不成矿,木若成灰永远不成木。六祖举这个例子非常好啊。就是金虽坚刚。羖羊角能碎。佛性虽坚。烦恼能乱。烦恼虽坚。般若智能破。
羖羊角虽坚。镔铁能坏。
铁就能破这个公羊角,金刚石破不了它。
悟此理者。了然见性。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
见到了佛性,名字就变啦,我们就不是众生,是觉悟者啦。
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见佛性、不见佛性,众生跟觉者,这个名都是虚设的。见佛性的人,自己见佛性。认自本心识自本性,安定自如的人,就是见佛性的人,是觉者。见佛性的人,觉者这个名跟他见佛性有什么关系呀?说我不见佛性,我迷惑,我是众生,众生跟这个佛性有什么关系呀?所以释迦破除一切有为无为这些法名。众生跟佛,是为了分清什么叫悟,什么叫迷,才立的这么一个虚假名。见佛性的人就是个觉悟者,不见佛性就是个众生。但佛性本身并没有什么众生不众生、佛不佛的分别。所以我们要破除这些名相。
如来所说金刚喻者。只为世人性无坚固。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外诵内行。光明齐等。
佛说《金刚经》的目的,是因为我们的自性没有坚固性。什么叫没有坚固性?你架不住外因、客观外界的干扰。如果坚固了,哎,就算人家再怎么讽刺,外界的因素再怎么干扰,你也不动那种心,没有那种分别见。
他不产生瞋恨之心,这个叫佛性坚固。如来为了世人达到佛性的坚固,所以才用金刚来比作佛性。坚固不坚固不是由外因决定的,是内因决定的。觉悟者不动心就叫坚固;不觉悟的迷惑众生他就会动摇,那就叫不坚固。如果你明白佛性了,你这个光明与暗昧,它就是平等的。因为佛性本身没有什么暗昧也没有什么光明,这是觉悟的人说的。不觉悟的人,他被人讽刺就受不了。觉悟的人不动这个心,他没有这种分别见,本身就没有贪瞋痴爱,没有嫉妒心。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对《金刚经》就算理解了。这部《金刚经》的目的是使你达到心气平和,安定自如。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你‘口虽诵经。光明不生。’那怎么办呢? 我们学《金刚经》,观文解意,这叫外诵。光外诵不成,我们还得内行,佛性坚固,如如不动了,这样我们的光明就齐等。
内无坚固。定慧即亡。口诵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内无坚固,你动摇,就不生智慧了,那叫迷。口诵心行。定慧均等。学了以后,我们就要行。所以佛说的这个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为什么叫知者不言?就是知道的人,用语言他真说不出来。如果要说的话,就得立个虚假名。说出来的都不是那个真实的东西。所以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果把言语当作性理心法,当作智慧的体系,那就落到语言文字上了。所以六祖就告诉我们,你得口诵心行。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
金在山中。金:就指着佛性说的,山:就指着肉体说的。如果详细地解这个山,就是心灵的所在地,就是我们精神的集中点,也就是真气出入之机,就是生我之门死我户。真气出入之机叫上丹田,佛教叫金刚正法眼,那个地方从八卦叫作“艮为山”,说的是那个山。“金在山中”,我们不要完全理解成是肉体,这样就笼统一点。要详细一点说,就是佛性的所在地,心灵的所在地是上丹田,上丹田也叫灵山,在八卦里叫艮为山。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这不就是迷昧了么?不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所以才越走越迷。‘迷’字的含义我们应该理解,佛性是纯阳的,通天彻地的一个大‘十’,通天彻地,十德具备。所以当初圣人造字的时候就把佛性用‘十’字代表了。因为它上下左右都无其量。在这个佛性之中加上四点,那就是见闻觉知、贪瞋痴爱、酒色财气。所以越走越迷(‘十’字加上四个点再加上走之旁),越走越迷。因此佛才破除四相,破除酒色财气,破除声色货利,恢复你原来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