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人生旅途随笔散文

蝉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19-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曹无伤

在立秋后的第二十一天,一阵急急的秋雨过后,气温终于降了下来。

我知道,真正的秋天来了。

除了气温骤降,草木摇落,令人感到秋意外,前几日尚且聒噪着的蝉鸣,也几乎不可再闻了。

蝉 齐白石

蝉,在中文的意项中,是高洁的象征,在民间的日常中,却是有趣的,甚至是美味的,以前的我与蝉是相当熟悉的。

在孩童时代,我常与伙伴们一起捕捉知了,捉到后用细细的绳子缚了翅根,看它们扑腾着起飞,却无法挣脱,以此取乐。

等到玩腻时或是放了它们,或是任由家猫和群鸡为了它们而争夺,胜者则可以得到享用战利品的权利。

更多的时候,我们乐于从地下挖出它们的幼虫,这不光是因为幼虫可以食用,而是因为寻找幼虫的过程极为有趣,如同寻宝游戏一般,颇具挑战性。

在夏日的夜晚,或是雨后的清晨,我们来到住所附近的树林里,仔细地观察着地面上的每个缝隙,以及旁边的每一棵树木,搜寻知了幼虫的痕迹,这个过程可是非常考验眼力和经验的,乐趣亦在其中。

因为在这个时候,幼虫们往往要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完成羽化的任务。一夜过后,它们便生了翅膀,成了日夜鸣叫不息的蝉,留在树上的,是一只只空荡荡的壳,到那时想要再捉到它们就难了,即便捉到也不能再食用了。

我曾出于好奇,不相信生有双翅、御风飞行的蝉和泥土里肥硕臃肿的幼虫是同一物种,便在睡前用一只碗将幼虫扣住,等到第二日早晨,掀开碗来看时,发现一只生着透明翅膀的蝉和一个完整的蝉蜕,这才相信“金蝉脱壳”的故事竟是真的。

这种行为虽然在今日看来有些残忍,但在当时,却给我那无聊的夏日时光增添了无数的乐趣。

这也许是因为,人类始终是大自然中的一物,在弱肉强食的角逐中,残忍本是天性。所谓慈悲和善良,不过是人在领受过他人给予的苦痛后,悟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无奈,以及同为自然中一物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悲。

蝉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后经年,学业工作繁重,使我不再有时间与心情捕捉鸣蝉了,但在乡下读书时,因为学校周边多植树木,以致常常被蝉鸣聒噪到无心读书,因此颇觉恨恨,但一直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鸣叫,高中时听说蝉鸣是为了求偶,谁的声音大,谁就更受异性青睐,但这种求偶方式,似乎很少见,我不大相信。

如今我已大学毕业五年,在杭州工作也有两年了,生活并不遂心,胸中的志向迟迟无法实现,也无乎几人可以吐露,常常觉得心中仿佛压着一块大石,让自己无法发出声音,只等着将来有一天可以一吐为快。

但只怕就算到了那一天,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罢,顶多叫上几个好友烂醉一场而已,那些没有说出的话,也就永远再不会被说出了。

今年盛夏的某一天,当我从小区里此起彼伏的蝉鸣中穿过时,我忽然想到了一些事,写下了几句不是诗的诗。

无端羡慕此鸣蝉,

声嘶力竭叫一天。

那管刺耳与心烦,

定要人知才算完。

后来我才知道,蝉在黑暗的地下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维生,需要蛰伏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来到地面上,而它们在地面上的寿命,最多不过六七十天而已。

于是我不再觉得蝉鸣聒噪了,每次听到时都会感到一股力量,使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变得坦然起来。

如今秋天来了,蝉鸣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我想,它们的使命也一定已经完成了罢。

蝉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附:咏蝉三绝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