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揭秘国产操作系统难崛起之谜 BAT有钱为何都不开发操作系统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负此生c

日前,对于媒体热议的中兴事件,倪光南院士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被各大网络媒体转发。倪光南在文章中先是讲到了与芯片有关的话题,后是分析并强调了网信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性。其中,倪光南在文章中便提到了国产操作系统。

对于中国发展自主可控的芯片,尤其高端的芯片技术,在倪光南看来,中国当前在芯片设计方面的水平还是可以的,最大的短板实际上是在芯片制造这个环节上。因为,芯片制造接近于传统的制造工业,涉及到了生产设备、原材料、制程工艺、封装和测试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需要国家和本土厂商在长时间的投入和大量的资金,没有投入个几百亿人民币可能连一条生产线都无法建成。中国要在芯片制造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除了要继续奋斗10年左右的时间外,还要连续投入几千亿人民币。

倪光南在谈及网信安全时,对国产操作系统至今难发展,也列出了一些客观的原因。

倪光南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软在台式机领域的生态系统从1993年Windows3.1应用推广开始算起,已经经历了25年时间。但在移动方面却没有成功形成自己的生态,被苹果和安卓挤掉。过去我们很多体系的生态支持不够,应该认识到,没有替代就建立不了自己的体系,把生态建设好需要加速替代过程。”于是,倪光南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要发展国产操作系统,需要国家参与进来并发挥起一定的主导作用。

为此,倪光南在文章中分析并列举出了三个原因:第一,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对Windows、Android、iOS等操作系统,以及基于这些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可谓相当熟悉了,打心底里不愿意承担替换成本,更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第二,微软等巨头有意打压国产操作系统发展。比如说,早年在国内泛滥的盗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对此既看在眼里,又明在心里。实际上,微软恰恰乐见盗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国内泛滥,从而打击国产操作系统起步。第三,当前在国内,大概有七、八家公司是基于linux研发操作系统,而每家公司的员工不过几百名,都没有实力与微软等巨头展开正面的竞争。早在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曾以通知的形式,要求计算机预装正版的操作系统软件,希望给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一个机会。可是,几家国产软件厂商之间却打起了价格战,最后还出现了以零价格在市场上销售的乱象。

实际上,在2017年11月,有位叫“科工力量”的科技自媒体便在网络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专门有分析了在中国的软件厂商为何难以开发出好的国产操作系统,其中就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无论国内国外,厂商开发操作系统,需要投入足够多的人力和巨大的资金,而国内的厂商在资金和人力上都不具备像微软这样的实力,甚至有个别的厂商还处于亏损的状态。不妨引用几组数据:Windows XP 有4000万行的代码,Windows 7有5000万行的代码,3.6版的Linux 内核有1590万行的代码,linux的发行版Debian有着多达6500万行的代码。并且,这些代码还都是经过软件厂商反复精简以后的结果。要知道,当年,雷军执掌金山软件时,金山的团队重写WPS就花费了3年的时间,而WPS仅有达百万级的代码。微软开发Vista操作系统时用掉的研发经费在200亿美金以上,开发Windows XP时集中了5000多名的程序员来编写代码。

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其次,国内至今严重缺乏能够开发操作系统的软件人才,特别是一流的人才。事实上,中国有着相当丰富的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可以给微软、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开发出很好的应用软件,可偏偏就缺乏了能开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人才。况且,国内但凡具备开发操作系统的人才,通常在个人的职业道路上都有着更好的选择,根本很难沉下心来并长期专注开发操作系统。还有,国内有相当多的程序员都有着一种相似的想法,就是只想在技术一线干一阵子,不想干一辈子,更希望从一线转到相对轻松些的管理岗位上。

最后,以BAT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虽然都很有钱,并且可以从外面招到大量的人才,理论上是具备开发操作系统的能力的。但是,这些互联网巨头更在乎短期的商业利益,几乎不可能投入大笔的资金、人力和时间以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加之,Windows、Android和iOS等操作系统本身就越来越好。所以,这些巨头各自为了在市场上跑马圈地,抢流量入口,赚快钱,乐意开发基于Windows、Android和iOS等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