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联盟论语大讲堂心灵散步的地方

接见一个小少年——《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79章

2019-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乐道也

孔子的仁爱之心,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惠及世上一切人

互乡这地方的人很难跟他们沟通,有个少年来求见,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这样做有什么过分呢?人家是抱着洁身自好的态度来的,我只是赞许他这种洁身自好的心,不能保证他以前如何。”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篇之二十九

互乡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具体在哪儿不得而知。不过也有一些人把它考据出来了,说是在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城东三十里,有个叫合乡的地方就是。据说就是因为《论语》里有“互乡难与言”这句话,感觉名声不佳,因而改为合乡。另外还有说是在徐州沛县的,或者是陈州项城(今河南项城)、陈州商水县(今河南商水县)、河南睢州(今睢县)、河南鹿邑等。不同的说法很多,但所有的说法都不可信。

“互乡难与言”,互乡这个地方名声不太好。“难与言”,就是这个地方的人难说话,民风粗野,比较傲慢自大,固执己见,对人不太友善,不太好打交道。“难与言”的“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言”是说话,这里的意思是沟通、交流。就是说,很难跟互乡人沟通。

“童子见”,有个互乡来的少年登门求见,孔子接见了他。“童子”指未成年的男性少年儿童,也指未成年的男仆。古时称作“童子”的年龄段,是在10岁至15岁之间。“见”这个字,要分别从尊卑双方关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下位对上位、卑者见尊者,是拜见、求见;反之,上位对下位,尊者见卑者,则称为召见、接见。所以这里的“见”字,同样含有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是互乡的那个少年,他上门来求见孔子;另一个意思是孔子接见了他,跟他见了面。

这里的“见”,并不是行拜师礼。因为孔子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要拜孔子为师,那是必须要带着见面礼来的,即十条干肉的“束修”,而这个互乡少年是空着手来的。因此,他只是来求见一下,也许是仰慕孔子吧,想亲眼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名人到底长啥样。关于“束修”,另外还有人把解释为束带修饰。意思是古代贵族子弟年满15岁,就可以穿戴得整整齐齐外出求学,拜见老师。按此解释,就是说孔子只教成年人,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是不能收为弟子的。这个互乡来的“童子”,则明显是未成年人。所以两种不同的“束修”解释都可以证明,互乡少年不是来找孔子拜师的。

看到孔老师接见这位互乡小少年,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门人惑”。接见了,谈过了之后,孔子身边的同学们却有困惑了,感到疑惑不解。“门人”就是弟子,孔子的学生。“惑”,疑惑、困惑。为什么会有疑惑、困惑呢?就是因为互乡这个地方名声不好,互乡人难说话是出了名的,人们也都不愿意搭理互乡人。所以同学们都认为孔子不应该见这位互乡少年,从那种粗野地方来的人,既不懂礼貌,说话又不着调,还是个小毛孩,又没啥知识,何必要见他呢。同学们都认为孔子应该跟有知识的文明人交谈,看不懂孔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到同学们心中有疑惑,眼中有不满,于是孔老师发话了:“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这样做有什么过分呢?这里的“与”是动词,赞同、肯定的意思。“进”,上进,进步;“退”,后退,退步。“唯何甚”的“唯”字用于句首,无实意,用来表明说话者的态度。“何”是疑问代词,什么、怎么。“甚”,过分。

孔子的意思,这互乡少年虽然身处的环境比较差,年纪又小,没受过多少教育,文明程度比起门下的弟子们,是要低一些。但他特意跑来见我,就是一种追求上进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值得鼓励肯定的。我见他,就是对他的赞许,给予他上进的动力。要是我不见他,也许对他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就像当头一盆冷水,把少年心中求知的欲望给浇灭了。所以你们这些弟子,不要带着厌恶的眼光去看待这位互乡少年,无论是地方歧视或者年龄歧视,都是不应该的。我孔子这样做,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都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

言外之音,同学们啊,你们还算是受过教育的人,怎么这样没见识呢?还是多多修炼自身,少嘚瑟吧!

接下来孔子又作了进一步的表态,“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是抱着洁身自好的态度来的,我呢,是非常赞许他这种心态的。我也不会因为他是互乡来的,而去追究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当然也不能保证他以前做得如何。“洁”,洁净、纯洁,这里比喻互乡少年洁身自好的态度行为。“进”是进来的意思,即上门来求见。“与”字跟上句一样,赞同、肯定。“保”守住、保住,这里是担保、保证的意思。“往”,副词,过去、从前。“不保其往”,不能保证他以前,即不想去追究他的过去情况。你们认为互乡人不好,我却不管他互乡人到底好不好,反正这位少年是不错的。他上门求见,我孔老师就要见他,给他以教诲,为他将来的成长指明一条正道。

对本章的理解,其实历来存在很多歧义,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有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看法:

其一,关于“互乡难与言”这句话。有学者认为,不可能一乡之人都是难说话的,所以要把后面“童子见”三个字连起来理解,变成“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就是这个上门来求见的少年是个难说话的人。这样理解就比较麻烦了,一点点大的小毛孩就难说话,并且举止粗野,那不就是一问题少年了吗?但后面的行为举止却又不像是问题少年,很有礼貌,又很有上进心,这就前后矛盾了,所以这样的解释很难自圆其说。其实“互乡难与言”,作为世人对某地民风习俗的一种看法,或者说一种偏见,也是很正常的,这种地方歧视现象至今还存在。

其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这句话中的“进”与“退”,理解上存在分歧。有学者把“进”理解为进见,“退”为退下。这样意思就是:我只赞同他来见我,并不会赞同他退下之后的所作所为。即肯定他来见我是件好事情,至于他退下之后去干啥,我是管不了的。这样解读似乎比较消极,不像诲人不倦的孔老师。

其三,“唯何甚?”这句话,一种理解为我孔子这样做,有什么过分呢?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另一种理解是你们这些弟子们不该歧视他,苛责他,也不该责怪我接见他,你们何必做得太过分呢?

其四,“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中的“洁”字。对“洁”的本义,大家的理解都是一致的,问题是对这位互乡少年的“洁”如何理解。一种就是本文采用的解释,指互乡少年具有洁身自好之心。另一种则理解为修饰整洁,即互乡少年把自己的衣饰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来见孔子,显示出其懂礼貌,有修养。

其五,“不保其往也”中的“往”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指“已往”,即以前,指现在或说话时刻或某一特定时刻之前的时期,时间指向过去,意思就是不去追究其既往。另一说认为是指“往后”,时间指向将来,意思就是不能预料其将来。这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一般认为作“已往”讲,更符合当时的语境。当然认为此话指“往后”将来,也有其道理的,因为一个童子除非真是个问题少年,否则其经历不多,之前也不会有什么历史问题。

由于本章的句子读起来不太顺畅,理解上歧义很多,所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怀疑此章有错简。就是说孔子的再传弟子们,在抄写祖师爷孔老师传下来的课堂笔记时,有把次序抄错的地方。他觉得“人洁”至“往也”这十四个字,应当放在“与其进也”之前。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大概就是,人家洁身自好追求进步而来,应该赞许他这种洁身自好的行为,不必去追究他以前的所作所为。肯定他的上进心,不希望他退步,这样做有什么过分呢?

读到这里,估计有些人已经头大了,赶紧打住。实际上,对本章的理解,不管存在多少分歧,孔子有教无类的博大襟怀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着向善的心,怀着好学上进的愿望而来,不论贤愚,不论地域,不论年龄,甚至不问他过去如何,将来如何,孔老师都是来者不拒,唯善是举,给予鼓励、帮助和教诲。孔子的仁爱之心,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惠及世上一切人。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教诲之道也。孔子以门人怪己,故以言语之,言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也。人若虚己自絜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

李炳南:孔子有教无类。孔子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故许其洁己以进。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

朱子: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朱子将“往”释为“过往、过去”,亦可通。)

张栻:若于进而志善之时,以其退而不善而拒之,则何甚也?圣人之心,天也,其有已甚乎?

伊藤仁斋:圣人待物之仁,犹天地之造化。

钱穆: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子张:君子嘉善而矜不能,于人何所不容?

刘宗周:夫子以身为天下万世之身,即以其学为天下万世之学。互乡之见,正欲以天下同归于善,转污为洁之机深致意焉。又何忍以已甚阻人之进乎?“仲尼不为已甚”本诸此,乃知不为已甚,即圣人之仁也。

《论语述何》:《春秋》,列国进乎礼义者与之,退则因而贬之。此其义也。诸侯卿大夫所行多过恶,而有一节可以立法,圣人所不遗,亦其义也。

程子: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论语点睛》:天地父母之心。

《困学纪闻》:阙党之童,游圣门者也;夫子抑其躁,是以知心之易放。互乡之童,难与言者也,夫子与其进,是以知习之可移。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圣人与人为善、不为已甚之心也。立教贵于公,而待人则本于恕。孔子欲化导愚顽,以移易其风俗,故不为已甚如此。若在君师之位,则无论贤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铸之中。《书》曰“敬敷五教在宽”,此帝王教人之法也。

云门隐者按:圣人劝善,点滴不弃,循循善诱,仁也;圣人做事,不为过分,从容有余,中庸之道也。

《论语后录》:互之言午;午者,牾也。互乡犹寝丘耳。

《论语竢质》:互读与午同。午,牾也。互乡之人性多牾,难与之言,故乡得互名。

【学习参考书目】

《孟子》《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讲要》《论语述何》《论语点睛》《论语后录》《论语古义》《论语竢质》 《礼记》注   何休《公羊》注  《四书解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