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读书心得

崇德,修慝和辨惑

2018-06-12  本文已影响88人  善护念之合一

《论语别裁》线上读书会20180601

颜渊第十二  理难清  完美之不易  上不正,下便歪  闻人与贤达  修养路上的三叉路口  樊迟问“知”“仁”  交友的艺术

(20180609清晨拍)

梓艺:我们这一段读完了,谁来分享一下,谢丽你呢?

谢丽:刚才我听到了依琳读的“做好人难”,还有就是,开敬老院和孤儿院的,想把好事做好,那也是不容易的。然后又说到那个“后母”,后娘对他好了,他说那是手段,如果对他不好呢,他就说,反正后妈都是那个样子,总之就是做好人太难了。

还有,就是说到孤儿院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现实生活里面,缺爱的孩子,比如说父母关心不够,其实也可能会这样子的。

我最近也特别有感触的,比如说我们,有领导给我们分配工作,相同的有几个人,我们可能会在背后议论说,这个工作为什么要给我做呢?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呢?为什么辛苦的,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都让我来干?孤儿院里的孩子,因为缺乏有父母的关心,不可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那么多的关照,所以可能问题更多。

梓艺:是,这两段都是讲到人一些复杂性。就是彼此相争,大家在诉讼方面各执一词,对吧?那么各自都是站在各自的理念,各自的心理需求上面去看问题,所以说做到很客观的,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在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从他们各自的视角,他们的感受来看问题,来对待事件,这个是他提出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南老在这本中书中也说到了,这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他说以前的这些微服私访,甚至有人去做局,一去私访就陷到这些圈套当中了。

在以前,我们的祖先还是在这么做,虽然有可能会陷到这种圈套中。但是这也是一个对事情更加了解,更加清楚的一个步骤。

谢丽:我就觉得你能做到这样的公正的话,就是真的能站在双方方的立场上着想,真正能做到的话,是特别难。

梓艺:对,我们所有的事情只能是讲相对,没有绝对。

谢丽:你能够没有评判很难,我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容易事先给对方设好一个标签。

梓艺:先入为主。

谢丽:对,我一看到这个人啊,就会给他贴上某些标签。内心已经对他有评判了。然后还想去公正的对待他所讲的话语,就更难了。

梓艺:没错。你这一点说的很对。南老在这一章也讲了,人千万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评判。

谢丽:总是不能做到先入为主。

梓艺:也就是说你要放下自己,不要给对方评判。不要给对方你预先的认定。你对这个事物,对这些人的认定那是你自己的。这一点我觉得南老还是讲得比较中肯的,在这里头,尽管有很多的不完美,有很多的缺憾,但是他还是事无巨细的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

然后讲完美是最不易。对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包括这其中的变数,有全面和深透的诠释,事实上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怀着爱心去做事,但是有些事的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和预设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我们也有看不清的点面。

我们只问自己的初心,我们最初是怀着一颗很真诚,很友善的出发点去做的。这个好像也是一种说法了。依琳,你读完这一段有什么感触?

依琳:我觉得“理难清”,确实如此,想起《易经》上面说的,原文忘了,意思是说诉讼好像是两败俱伤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喜欢情理,合情合理,我觉得这个“情”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首先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如同《非暴力沟通》里面讲的,理解对方的感受,去体会对方的感情。这样的话,对方可能更加会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比如有的人脾气很暴躁,做了错事也不肯承认,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平静下来,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的本心是对的。只是一些人,一些事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这样说的话,我能感觉到对方会很放松,能够听我们把话说完,我觉得《非暴力沟通》的理论基础也是南老的书。挺崇拜南老的。

梓艺:是,首先还是要站在理解对方的角度,去跟对方沟通。南老说这个“理不清”,就是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以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才会有诉讼。其实你说的,真的引起诉讼,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彼此是很伤害感情的,确实。

所以以前一有事,我们都会请宗族里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来出面调停,来劝解。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相当一些是行之有效的,又非常富有人情味的一些管理和解决方式。

然后你对“完美之不易”读下来,你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分享的?

依琳:我刚才读到“君子成人之美”,读到这一段,我刚才心里就想,上天真的应该借给我一双慧眼,我想到以前我帮助了一些人,但是最后反而会被他们所伤。我觉得我真的是太蠢了。而且我刚才想到蔡志忠老先生,他三岁就在想,他此生来是为什么?我活了这么年多年才开始想这个问题。

我觉得我缺乏慧眼,也缺乏慧心,这么笨,怎么办,刚才就是有这样一个念头闪过,不知道老天到底派我来做什么的。

梓艺:老天派你来,就是派你来经历的。其实这样想就行了。海峰,你有想要分享的吗?

海峰:暂时没有。

梓艺:这两段,南老只是把不同层面的面相表现出来,其实也是说到人性也是多层面的,复杂的,比如说你成立孤儿院,成立养老院,起初你的发心是好的。你肯定是有那样一份冲动,有一份善念,才会做这样一件事。

而实质在做的过程当中,又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不可能到最后流于形式,接受者可能并不一定能接收到你给的那一份真诚,那份善意。

所以说南老只是讲这些现象,其实也确实是这样的。生活当中,我相信好的也是有的。只是南老讲的有一个点,我觉得对我是蛮有触动的。就是如果是孤儿,就单独的收养他,无论是出资还是出力。

西方也有孤儿院,原来有教会,修道院,历史以来,一直是做这种事,孤儿院出来的孩子也有很多好的,也有一些有问题的。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像美国,或者别的发达国家,鼓励问题家庭的孩子,或者是孤儿的,或者其他国家战后的孤儿这些,都由那些有意愿,有爱心,有能力的人去领养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然后这些孩子无论是给他们爱,或者注意力,安全感,这都是可以给到孩子相对比较充分的。南老的这个看法和说法,我是很认同的。我觉得我们国家未来,建议可以去做这样的事。

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非常拼命,都奔波于自己的事业,可能他到中年有了经济基础的时候,他又没有能力去生孩子了,哺育下一代了,那我觉得为什么不能满足这一波人的需求呢?他们能给幼小的生命很好的成长环境。南老看问题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

海峰:西方很多人领养中国小孩,其实现在收养很难的,有户口问题,要经过民政局的手续,合法收养很难。前段时间,好多国外人来中国收养孤儿,有福利院有孤儿。那些外国人来了之后。几万美金就收养一个小孩,其实有点相当于卖小孩,这可能是有利益在里面。这些小孩送到国外去了,其实生长的环境都非常好,这些小孩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那些家庭长大真的是不一样,肯定比孤儿院好。因为他们既然愿意收养的话,也是比较愿意付出的,对吧?

梓艺:对呀,人家花这么大的代价。当然是会很珍惜这个孩子。

海峰:所以我觉得中国也可以实现,我觉得以后计划生育放开的话,国家对于这方面有改进的话是可以的,比如有的人生下小孩不愿意要的,正好有其他人愿意养的,其实可以让其他人去收养。

梓艺:我个人觉得国家应该鼓励收养孩子,关于孩子的户口问题,现在比前几年要宽松很多了。

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的一个管理机制,公安局户籍室又有他们的一套管理机制。他们彼此其实是不交接的。但是因为小孩上户口要提供一些计生委的相关证件,公安局户籍室是要求一旦有一个生命出生,就必须要上户口。

至于你这个孩子罚不罚款,是不是符合国家计划生育的条件,不在他们的管理范围内,但是只要手续全,肯定会上户口,所以可能有的人有方法。他就可以把孩子的户口上上去。所以人口一普查,一波孩子就上去。其实公安局是要求,只要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必须要来上户口。

海峰:对,原来是罚款,现在可能不罚了。

梓艺:但是可能好多人认为计生委和公安局是一起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有的地方户口上不上去,公安局也查不到他。

海峰:孩子上户口必须要有出生证明和计划生育证明。

梓艺:我们话题有点扯远了,说到户口问题了。当然,其实还是在人性的角度,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健全和完善。事实上,国内很多孤儿院的孩子。也有被国内人领养的。当然,前提也是要付钱。但是我觉得将来国家是要鼓励领养才是对的。就是孩子,因为特殊因素,比如父母因为特殊原因,或者不具备一个监护人应有的素质或者能力,前段时间上海法院就剥夺了一位父亲作为监护人的权利,然后孩子就到了孤儿院。为什么不能像西方一样的呢,让这个孩子被有爱心,有意愿的人家收养,让那样的人家成为这个孩子的监护人呢?

孤儿园的孩子等于说有一个集体的监护人,孤儿院的孩子,从他们开始懵懂有意识,他们就知道自己是孤儿,他身上的烙印就是孤儿,他的标签已经贴得牢牢的。

但是你看苹果的乔布斯,他的心理就很健全,他亲生的父亲是被剥夺监护权的。但是他去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家庭。那个家庭给了他很健全的成长环境,所以我觉得南老的这个方法我是非常的认同。

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也许将来有一天,很多国家的相关部门,会对人文和孩子的身心成长越来越重视。我觉得这个是可以预见的。对吧?

海峰:南老有一个学生也是在孤儿院长大,在云南那边。其实在孤儿院,我想到一个问题。孤儿院是一个职业的,其实这种职业就像幼儿园老师一样。需要非常多的爱心和耐心。

梓艺:关键是还要学习运营,需要有很多的精力放在运营上面。无论是现在做公益的,还是做慈善的。无论是做养老院的,还是做孤儿院的,他们都是存在这个很现实的问题。

就是你这个怎么能够长期运营下去。对吧?如果把这些孩子都分摊到社会当中去的话,这就构不成很大的问题。

海峰:是呀,做善事很难的。

梓艺:大家没有要分享的了吗?没有的话我们继续读下去,还是我先读。

(20180609清晨拍)

梓艺:我读这一段,我特别有感触的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现在自媒体发达,平时的信息也很乱,对于同样一件事,有赞同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

我们不谈生活上的奇闻怪事,我们就谈政治经济,也是反对声一片,反对声也会喧起一片的谩骂之声。如果有一个正面的声音出来,能够赢得一片的称赞之声,支持之声,那就很难得了。

我们有时候会把国外的标准,国外的一些东西,会搬进来对照我们当下的一个时局,我们的政治,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人文。我就觉得南老在这个书上说的很对,真的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地域,你都不可以有一个标准来判断的。对不对?

但是有一点还是坚持的。那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对于这一点,他讲的还是很让我有感触的。

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就是不管是在我们的哪个时间,哪个时段,哪个空间或者地域,我们只要是政者,从事政治的人,政者,我们首先要正己才能正人。

我觉得这一点的正确性是亘古不变的。然后他讲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个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都是这样的。

小偷小摸就绳之以法,但是呢如果大国之争,或者是说,政权的倒戈。就变成诸侯了,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偷盗吗?觊觎他国的财富,这也是大盗了。

后面你们两位读的,我没有特别的感触。我对于所谓的智者达者还是非常有认同的。就是目前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确实远远到不了达者的境界。当然,我不是说所有,还是有很多的默默无闻的,不为我们所知的,他们是真正能够做到一个“达者”这样的一个标准,这样的一个高度吧。行,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听听你们大家的。

海峰:这一段话,关于政治的确实有新的理解,原来不太懂。南老讲的“政者正也”,其实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非常好的道理,中国文化是一种王道吧,这是在讲王道。原来我总觉得政治挺肮脏的,有许多人玩弄政治,但是我没有读西方关于政治的书。

我觉得,他们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中国文化的高度确实非常高,从文字方面,就能够很清楚了。政者正也。还有,“达者”,让我想起了《白鹿原》这部电视剧,那里边有个朱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梓艺:对,这就是士大夫的典型。

海峰,因为我觉得,虽然原来这个电视剧拍的好一点,但是这个人物非常重要。古代读书人的那种气象,有学问,有能力,有气节,而且有先见之明。他看事物都很清楚,而且不摆架子,对名利看得非常淡,助人很有智慧。

这个电视剧看完我觉得拍的挺好的,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描述的非常好,其他的没有什么了。

梓艺:依琳和谢丽,你们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依琳:就是刚才您说这个“大盗”,我马上就想起了美国。我觉得美国就是一个世界大盗。每次他们国内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他就要想着去掠夺别的国家来让自己的国家解除经济危机。第二点我说这个众生颠倒观,这个颠倒,我最近特别有感触。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干什么的?这一生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观察我的学生学生,好像长得好看的同学,他们就会有一种很很骄傲的感觉,还有一些各方面比较如普通人的同学,好像就不太敢表现自己,好像就是有那种自卑感。

然后我就想到,其实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已经乱掉了,就像这个佛法上所讲的,可能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末法时代,众生颠倒,我们已经失掉了本真,我们就是在盲目的去追逐这些空的,易变的东西,反而对那些不变的东西,我们没有去重视,没有去在意。

所以越追逐,越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空虚和越来越多的迷茫,是我最近特别感触的一件事情。

梓艺:你说的很对,尤其是你身为一个老师,对观察各种人性的面面观,比我们还更加充分。尤其是孩子从刚刚进学校的那个年龄,到现在的这个年龄,不断的在变化,他的认知,他的价值观。一路过来的变化你都是看得非常清楚。

依琳:我觉得社会大环境好像是这个样子,并不是我们一个人能够改变的。我觉得现在的社会风气,就像佛法上讲的末法时代。不只是学生,包含现在许多成年人,都是在易变的东西上面特别下功夫,就是佛法上讲的这个色壳子,是最容易变的,反而我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在乎。

梓艺:所以说,一切外在无论是周边的环境,还是外放到整个世界,到头来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探索自己的内在,最里面最深的那些东西。

对了,新来的那一位朋友能自我介绍一下吗?

穆瑛俊:我叫穆瑛峻,是依琳拉我进群的,我是沈阳这边的,也是上过如何爱的课程。也是在读南老的书。包括我们在沈阳也有《论语别裁》的线下读书会。依琳跟我说这个群里有一个《论语别裁》的线上读书会,我也很感兴趣,想跟大家多学习一下。

梓艺:我们跟你一样,都是初学者。只要你不嫌弃,我们就在一起共同学习。

穆瑛俊:哪里哪里,一起学习。

梓艺:有要分享的吗?

穆瑛俊:我现在在陪孩子,旁听,不分享了。

梓艺:没有要分享的话我们就继续读《修养上的三叉路口》。

(20180609清晨拍)

梓艺:《修养上的三岔路口》我觉得这一段也是诠释的非常透彻,南老对于修养,写起来是非常的着重和用心。三叉路口,第一点崇德。第二点必须做到修慝,第三点辩惑,听下来有特别有感触,想要分享的吗?

海峰:你们先说吧!

梓艺:依琳,你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你正好前边提到的那些问题,南老在这个章节,都开始一一有所解答。只是话题没有讲的那么深,那么透。

依琳:对的,我觉得,修养上的三岔路口,就是说,第一是充实自己的修养,第二是改进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第三是说要有智慧,有眼光,看得清楚。我觉得这确实是对一个人的要求是挺高的,到目前为止,我还在努力去做。

梓艺:对。你前边提的问题如何让我能够有一双慧眼,能够看清世事。即便我们有很好的善心,我们有很大的发愿,但是呢,往往在做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变数,很多的结果是不由自己掌控和把握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想要达成的那样一个结果。

因为这里头的变数会很多,人性是特别的复杂,多层面,多面向的。所以你说到就是如何能让我看清这些事情的本质,或者人性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南老在这个章节里头,他就提到,首先我们自己是崇德,所谓崇德就是一份德业。

德业的话,也就是说前提我们还是要正已,对吧?你只有自己是正的,你方可很中立的,很中庸的去看清周遭的一些问题。

然后他又讲到修慝,修慝,其实这里头我们如果没有很好的一个自我修养内在修养,那前面的这个崇德,也是不成立的,也是不够完备的。第三点就是我们的辨惑,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德业,又有很好的修慝,我们才可以看清很多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才有很好的辨惑的能力,是应该这样讲吧?

然后你有很好的辨惑的能力的同时,但是一切还是要去做,所以去做之前你不要想太多,你不要有太复杂的念头,你只问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先事后得,如果说你的起心动念是好的,你结果都不会太差。是吧?但是在过程和结果万一有,不尽人意的,其实这个也没什么,你也有一个接受的姿态吧。

依琳:是的。

梓艺:依琳,你读的那一段知和仁,这两点是非常重要。“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樊迟问:什么叫智慧?孔子说能够了解任何人就是智,但是这是针对樊迟的程度而言,结果樊迟对孔子的答复还没有通达,为了使他更加了解,孔子便引申的说,你还不大了解,我再告诉你,假如一个讲政治的人,把有领导力的人提拔起来,而对邪曲的人先搁置起来,这样直道而行,就可使原来邪曲的人,也变成为直道之人了,坏人也会变好人。”

他这一部分是讲政治经济的方面。还是首先要有自己的德,然后实行仁政。仁就是直道而行,我们说的所谓的大道至简。一个直道之人,做人做事,先正已而后正他人,那么我们才算是真正会用人。我用的人也是正人,品格才能道德好的人,所以要用这样的人。我看到这一段,我就会常常想到习近平主席他们这一届的领导班子,真的是有给到我们风清气正的气象,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交友的艺术”那一段,我觉得这个里头,虽说他讲的是这个尺度,特别是举了曾国藩的例子,可是我真的是觉得这里头还是一份很宽厚的仁德在里面。

还是在“仁”和“德”的人的基础上,才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就是在交友的过程当中,大家以文会友。就是我们彼此是有一种相通的东西。然后懂得适时的给到对方需要的,也不会有任何的一个强加的外力。

我觉得教育的艺术还是以德厚以德仁为基础的。已闻上来了?我们读书都快结束了

已闻:上班好累呀!今天六一有活动。

海峰:现在怎么说呢?幼儿园老师可能年轻的多,体力上可能……

已闻:是呀,所以说年龄大了。确实是不行啊。

梓艺:不是的。不是的。在国外的话,幼儿园的老师年纪轻的很少很少。

海峰:国内的那些活动啊,教育方式……

梓艺:幼儿教育是用力过猛了是吧?

已闻:还有就是,孩子是要抱的,不知道国外他们怎么做,有活动,老师要维持秩序。既要尊重的孩子,还要照顾好他们,所以就比较疲倦。

梓艺:行,已闻你的话题先停一停,等一下我们再交流,因为我们这里正好处在分享的阶段。

已闻:好。

梓艺:依琳,你读下来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是不是今天读书读的有点晚,大家都进入一种混沌状态了?

依琳:没有哇,我是在思考就是海峰兄读的这一段。交一个好朋友很难,首先要做到自己修养好,而且要改进自己的思想,情绪。最后还是要有眼光,有智慧。这三条都具备的情况下,再去想交朋友的问题比较好。

海峰:“交友的艺术”这一部分,我觉得南老写的非常好,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界限。我们有时候会缺乏界限,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还说着“我为你好”,比如说家人朋友,说我是为你好,你不应该这样。

其实我觉得这样容易会越界,当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对方好的。但是说多了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了,有很多这样的事件。

梓艺:是,交朋友的话,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自己的认知,你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朋友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各自可能站的角度是不同的。

还有一点就是说,你不能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是吧?你强加给对方,就不是站在他的角度,他的情绪,他的需要来看,或者来选择,所以说,如果不能是一味的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是本着为他好。我们身边可能很多这样的人,对方并不需要我们给到他的这些东西。往往可能力量的拉扯。就会引起彼此不愉快的一个结果。这个事情在我们各自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经历的。

海峰:是的,劝对方某件事做的不对,但是他不是那样认为。他可能认为他是对的。

梓艺:然后我觉得你读的那个章节里头。君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服人,这篇最后以曾子的话,来做结论,也是讲朋友之道。他说朋友的积极意义是在什么地方?君子以文会友,这个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是在哪里?在于彼此辅助,以达到亲人的建议。

所以这本书从一开始,颜渊问的是“仁”,而后得到结论,到曾子讲的朋友之间。同时再度表明,做人也是仁的用。所谓仁就是爱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做人的艺术。这句话就是一个最后的总结,总而言之,就是自己做人的艺术和德行。还是这样,回到个体。是吧?

依琳:对的。我觉得儒家主要就是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自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从自身抓起。把自己做好,提高自己的修养,再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就是儒家的核心。

梓艺:很好,基本上今晚我们读的这些我们大家都概括了。那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下周再见,大家晚安。

大家:好的,晚安。

崇德,修慝和辨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