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求关怀的“孩子”

2020-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Brendamin

今早我读《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第三个故事,一名中年女人对疾病的渴望,健康的她一直臆想自己得病。终于她得了肺结核,整整一年,她名正言顺地过足了病人的瘾,重获生活的意义。

我想起认识地熟人,他20岁的时候遇到一场车祸,从此也总感觉自己身体不好。家人带着寻医问药一直没有改善。现在我们都步入中年,他依然孑然一身。

因为熟悉,所以知道他所经历地过往。独子的他,好动、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不突出。而他妈妈是学校的老师,当说教没有用时,把小学生的他推到办公桌底下,拳打脚踢!

我们也曾建议他要运动和劳动,他都做不到。人要知足管住自己,要改变也挺难的。如今想来,成人后的他长久地泡病号,活得那么郁闷,他的核心问题是生活无意义,对世界、对他人不感兴趣,只对自己的身体的细枝末节敏感,才会发现和体验到那么多不好的感受。

他的事情让我感慨良多,他的“恐病”都源于小时候的自我怀疑,成人后他在寻求关注、寻求家人地爱。自主性的开心与高兴,目前尚有难度,而对于他只有改变情绪,才能随之改变了想法与行为。

请大家关注9月1日开班的《家中的影子人》,找到不开心、不高兴的原因,主动去探索生活的意义和内容,而非依赖和等待他人给自己带来快乐!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