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沟通能力成为沟通高手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向内看,向外看,看人与人之间三个部分向我们讲述了沟通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部分是向内看,即关注和自我有关的因素。
第二是部分是向外看,即关注和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
第三部分是看人与人之间,即关注双方关系层面有关的因素。
向内看
1.要拥有健康的自我概念
你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概念)和你对自己的评估(自尊)会反映在沟通里,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他人的沟通。举个例子,对同一个概念,A和B有不同的看法。
安静
A:“比起说话,我更享受倾听。”
B:“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所以才说不出话。”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不一样,沟通者A和B看待安静和好辩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
A是拥有高自尊的人,一般倾向于认为他人是好的,而且期望被他人接受;B是拥有低自尊的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他们,而且不管这种想象是否符合现实。
所以说,沟通要和自我一起讲,那怎样拥有健康的自我概念?
1.1 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有人自视过高,也有人妄自菲薄,你应该定期确认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在支持你的人的周围,你需要也值得他们的正面回馈。
1.2 有符合实际的期望。如果你一直把自己跟爱因斯坦、达芬奇这些有天赋的人比较,你只能难受。想想你已经比过去的自己更好了,这才是满足感的来源。
1.3 有改变的意愿和技巧。不要害怕改变,你可以通过观察你周围的榜样去学习沟通,看看你敬佩的人吧,然后活学活用。
2. 学会管理身份认同
每个人都有好几个自我和身份,因此有不同的沟通策略去进行身份认同管理。
当你面对上司或者客户时,必须表现你的专业性;当你面对好友时,则可以很随意、很放松。明星的话,可能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策略,他们的定位决定了在镜头前展现一个怎样的形象,在私下他们可能更接近原来的个性。
你可能觉得身份认同管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嘛,或者说是“精分”(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百变)。实际上,这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虚伪或不诚实的人,因为一个人本来就有很多个面向。在不同的环境里,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行为沟通模式。沟通高手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随着文化和情境的不同去转换自己的沟通方式和风格。当你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或文章时,其实也是在构建你的身份认同。
向外看
1.学会倾听
1.1 倾听时少说话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我们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这里并不是说你应该什么都不说,问题是大部分人在真正需要听别人说话时,说了太多。
1.2倾听时要寻找说话人的核心意思
1.3倾听时要做出合适的反应
我们不能还没听完对方的话,就评价或批评对方,该先倾听,弄明白所有的意思后,再做出合适的反应。
2.表达好自己的情绪
2.1 扩充你的情绪词汇
举个例子,常常有人说:“我觉得我们见面太频繁了。”事实上,“觉得”背后的真正含义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如果再加上真正的感觉字眼,应该是“我认为我们见面太频繁了,这让我有种束缚感。”真正表达情绪的词汇是“束缚感”。很多人认为他们自己在沟通,在表达情绪,其实他们使用的句子是对情绪的一种伪装。
用贫乏的词汇(还行,不错等)描述感觉,对方会很难把握住你的情绪。过度使用“很棒”“好赞”之类的词语去描绘你在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感觉,又有点夸大。
2.2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少说“你让我生气”,而是说“我在生气”;
少说“你伤害了我”,而是说“你这么说,我觉得很受伤”。
这样,你很快就会发现,别人没有要我们讨厌或者喜欢他们,不能一味地认定是别人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2.3 不要混淆事实与个人意见/推论
事实:你一上午都没有和我聊天
个人意见: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关于事实的陈述可以用对和错来证实,但是关于意见的陈述是以主观信念为主,没办法被证实。
一个小提示:在这些句子前加一个“在我看来”“从我个人来说”,可以显得不那么敌对。或者在句末加个疑问句“你在做什么呢”,避免出现争议。
看人与人之间
1.影响选择伙伴的因素
1.1外貌。颜值(一个人外貌的好看程度)是一个在网络上很流行的词语,虽然也常听人们说心灵美甚于外在美,但研究证实,外貌在关系的初期阶段是挺重要的。不过,即使一个人的外貌不是非常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一些研究结果也能让他不那么灰心。首先,在第一印象之后,长相普通但亲切的人,会被评价为有吸引力;其次,生理外貌的重要性会随着关系的增进而降低。
1.2相似性。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有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个结论。例如,婚姻中两人的人格特质越接近,就越倾向于表达对婚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中学的好朋友也有很多相似性,包括一样的朋友,同一项运动,相似的社会活动等;对成人来说,相似性比沟通技巧更重要,拥有较低层次沟通能力的人和拥有较高层次沟通能力的人一样满足于自己的朋友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它提供了某种自我支持,我们认为那些像我们的人是有吸引力的,那我们也一定有吸引力。尤其是在重大的领域上,例如当两个人互相支持彼此的事业目标,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忍受彼此在寿司品位上小小的不一致。
1.3互补性。两个人有差异,而且当一个人的特质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时,两人的关系会增进。你可能会认为这和相似性矛盾了,别着急,请继续看下去。如果一方喜欢或擅长于管理钱财(投资什么的),另一方喜欢管理家庭事务(家居装饰等),那么他们两人可以互补。下图是电视剧《悠长假期》里的男女主角,濑名和小南一个木讷安静、一个活泼热情,也是一种互补。
另外,根据一份关于超过二十年的伴侣关系的研究显示:有成功婚姻的伴侣之间有足够的相似之处,能让彼此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满意;也有足够的差异性,让他们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也让他们的关系充满趣味。关键就在于保持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平衡(之后的卡片会详细讲解如何平衡)。
1.4袒露。告诉别人你的一些重要信息有助于获得好感,增加吸引力。假设你的一个同事分享了他的家庭状况(私人信息)给你,就意味着他相信你,你们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亲密一些。
2.学会让关系平衡
2.1交替进行
比如一段时间选择联系,和伴侣在一起生活,而一段时间选择自主,独自生活。当然有的伴侣还是住在一起并分享苦乐,不过两人可以充分保留单独和朋友、同事的共处时间,也有各自的兴趣生活,像跳舞、打球、画画、练习乐器等。
2.2.整合新奇和循例
一对夫妻是这样解决循例和新奇的需求的,他们约定每星期一起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类似的,一些再婚的家庭,也会调整和适应他们的家庭传统。
补充:倾听时做出合适反应的三个方法
1.顺水推舟
用简短的言论或沉默来鼓舞说话人多说一些,帮助了说话人通过自己解决问题。
杰克:你觉得我该买这台电脑吗?
大卫:我不知道,你觉得呢?
杰克:我想我该买电脑,因为我猜我以后不可能买到这个价钱的电脑了。
大卫:(沉默并点头)
可以看见大卫没办法帮杰克做出决定,尽管他没有做太多,但是他沉默的存在其实帮杰克自己找出了答案。同时,大卫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比如点头(也许还有眼神接触、手势等),显示了他对杰克的关心。
2.释义
指的是用你自己的话说一遍讲话者刚刚表达的信息(不添加新内容),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具体来说,释义包含3种技巧:
(1)改变说话人的措辞。
说话者:双语教育真是一个失败还浪费钱的政策。
释义者: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你生气是因为你觉得双语教育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用,对吗?
(2)从你听到的信息里,抽一个具体的例子。
说话者:约翰是个混蛋,想想他上周三做的事吧!
释义者:你觉得他说的那些笑话很冒犯,是吗?
(3)反映说话者的潜在意思。
说话者:你没事儿吧你,自己跑去夜店玩。能不能小心点?
释义者: 你一直提醒我要小心,你是不是在担心我一个人会发生什么事啊?
3.支持
有时候,说话者想听到的是你对他(她)的关心、照顾、情感和兴趣,尤其在有压力和沮丧的时候。
是啊,我也觉得这门课很难。(同理心)
听起来这份工作很适合你。(同意)
哇,你做得真好!(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