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资源,磷——《诗意的原子》读书笔记

2020-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007欢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极大丰富又极其匮乏的时代。在微观层面上,万物都由原子构成,包括“人”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原子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原子资源有没有可能限制全球人口增长?因为我们并没有制造用于维持身体的原子,而仅仅是从环境中借来了它们。

当煤、石油、天燃气被我们用作能源时,我们撕开它们的原子,并送到风中;一同被挥洒的,还有将这些原则保持在一起的能量。我们永远也不会将构成煤、石油的原子耗光,因为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数量都非常庞大,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将物美价廉的化石烃类分子消耗殆尽,因为我们使用的速度远快于他们形成的速度。

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对广袤太空的探索和开发来解决。很显然,如果思考扩大到太空范围,我们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代太空探索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些震撼容易让我们对一件客观事实产生盲目——迄今为止,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地球,仍然是对我们来说最适宜定居的故土。相比于太空中冷酷的虚无,以及宇航员和星际居民不得不生活的监狱般的条件,即使地球上最没有吸引力的城镇也胜似天堂了。所以,我们还是得把视野拉回我们居住的星球,关注近期和当下。

如果把人的身体比喻成一座一栋建筑,构成它的最主要元素是氢和氧。氢原子和氧原子好比是砖块和石浆。一个成年人(68千克)体内大约有60%(41千克)是水(H2O),也就是氢和氧。这两种原子在这个遍布海洋的星球上非常丰富,在对原子存量极限的探索中,我们根本不用考虑。因为,它们一定不会是“水桶效应”中最短的那一块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构成身体的“次要”元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碳(C)。你可以把碳想象成构成这座建筑的木材,他大约占身体比重的1/4。,也就是一个68千克体重的成人大约拥有16千克的碳元素。地球上有多少碳元素呢?光是大气中以二氧化碳(CO2)形式存在的碳,就能轻松满足地球能容纳人口极限所需。除了大气还有海洋和海底沉积物,考虑这些,碳元素的量还要多上好多倍。

那问题就很清楚了,在考虑原子资源对人这种特殊“建筑物”的限制作用时,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最主要的原材料:氢氧碳;而是要考虑比例虽小但必不可少的材料是否会有短缺,比如磷(P)。它就像这栋建筑的钉子、螺丝和电池。

“磷元素峰值危机”是我读本书前从未听过的“最严重的自然资源短缺”和“潜在的全球性主要环境危机”。

磷在矿石中含量很低(很少高于5%),难以开采和利用。现今开发的最有价值的磷矿都是由发生过富营养化的远古海洋“演生”而来。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素食还是培根鸡蛋这些畜禽食品,对它当中的磷追本溯源,最终都会带我们回到海洋中。而这就是限制我们人口增长的终极问题。

虽然地球上有足够多的磷,可供应的人口总量远比地球本身能承载的多得多,但回到我我们现金对磷的开采和利用,问题就出现了。磷的循环,绝不仅仅是从矿石直接到我们的肋骨。我们对磷的使用可以毫不夸张地用“挥霍无度”4个字来形容。

我们从土地中获取的磷有80%~90%根本没到达我们的身体之中,有的长成棉花最终成为了衣物,有的在被植物吸收前被雨水冲到了地下水或河水中,有的变成饲料进而成为远离田地的牲畜粪便,久久不能再被循环利用。虽然磷原子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但大多流落到了客观上我们无法开发的角落,大概率是被掩埋进了湖底和海底。

看,人类刚刚花巨额代价把磷开采出来,转眼他们又被储存到了人类更难抵达的位置。在他们从陆地返回海洋的途中,还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考虑严重损耗、环境破坏、生产运输成本、当下科技的“局限”,磷元素虽然不会消失,但我们确实已经面临它作为资源的实际枯竭。未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人类品性和生活方式的重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