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孟夫子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夏日南亭怀辛大》对比读
吾爱孟夫子这两天可抒老师一口气发了三首孟浩然。
我一直喜欢孟浩然,觉得他的诗清简、素淡,却极其有味。“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事情不是孟浩然所喜欢的。他的每个字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都在情理之中,都自然舒服。可是,再仔细这么一品,却发现处处有意味,字字是珠玑。
这两首都是第一次读到。可是,都无比地喜欢。读过几遍,就轻松背下来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这两首诗好像啊,所描绘的时间、景物,都十分类似。孟浩然真的是极爱写这样的图景的。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记录了一场气定神闲的等待:夕阳落下了西岭,整个山谷突然之间就暗了下来,暮色笼罩了一切。夜晚的凉意从松月之间流淌出来,风吹泉动,这悦耳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落进了耳朵。看哪,樵夫荷锄尽皆归去,鸟儿们也都安定下来啦。一张琴,一片藤萝,我就在这小路上等你来。——夕阳,山岭,松月,风泉,樵夫,归鸟,琴,萝径。
《夏日南亭怀辛大》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思念:天色忽然之间暗了下来,月亮从水中升起。我披散了头发,打开了窗户,感受这夜晚无边的清凉。风儿吹过,送来荷塘的清香,竹叶上的露水,滴滴答答落在地上。弹会儿琴吧,不,还是算了,知音都不在身旁。今晚无眠,尽是怀想。——山,池,月,风,荷,竹,露,琴。
你看,从日落到月出,山中的这一场暮色;松与月,风与夜,空气中这一抹清凉;水声幽微,各有妙处,耳中这一抹欢愉;等而不至,思而不见,心中这一笔想念——这一切,都有类似的色调与音质。但是却完全没有雷同的感觉,因为每一处都那么精致细腻而无可替代。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度与倏二字,让光线平滑灵动,快得出人意料。光与影的变幻,充满了戏剧感。下一个镜头便是松月了,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剪辑”这件事情的存在。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到了这首诗里,山光忽落之后,接了一个长长的黑屏,然后才一点点一点点亮起来,月亮起来了。很明显,这是一个长镜头。
再看接下来对细节景物的刻画。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读到这个生字,皮肤就会湿润起来。它放大了身体的感觉,也缩小了时间的尺度,隔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感受空间。风过清泉,那么细微的声响,诗人形容为“清听”,这听似乎是可以被触摸的,带着夜凉的。松月流入了风泉,夜凉融进了清听。在这个感受力无比精细的世界,一切的感觉是融通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里的香气和声音就清晰很多,明明白白的,似乎一滴一滴都数得清楚。为什么?因为这个场景里的月,是干干净净完完整整地升上来的,“池月渐东上”,月下的一切都是有形的。而前一首的“松月”,那月色已经被雾化了,变成极为细小的颗粒。所以,即便都是山岭之中的月色,孟浩然依然刻画出了那么精细的不同。
更有趣的是两首诗都写到了“琴”,写到了朋友。但,“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心情是很不一样的。
可抒老师说,“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的诗题很值得玩味,“待丁大不至”而不是“待丁大至”,那意思仿佛是在说:我等待的就是丁大的不来。这就很有趣了。
等人不来,照理是很心焦的。只有通透如赵师秀,才吟得出“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但是在孟浩然的诗中,却是一派岁月静好,物我两忘。等,只是一种姿态,甚至一个借口。他享受这种等,甚至沉醉其中。看着日落月出,数着樵人归鸟,感受着身体被夜色浸透,和着风泉抚动琴弦。虽说是“孤琴”,其实,他一点都不孤独。
而在夏日的南亭,孟浩然却格外清醒。他眼睁睁地看着月色渐起,一切都看得如此分明。虽然已经来了窗户,但他与景物之间,仍隔着万水千山。他是思念辛大的。那把琴,才是真正的孤琴。孤琴是没有人听的琴。
孟浩然的诗,风格都那么接近,但是读再多都不会腻,就因为这种幽微的差别,格外动人。
吾爱孟夫子——在这一点上,我无限赞同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