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06):决战在即
司马乂现在已经死了。东海王司马越为求自保,出卖了这位为国家,为皇帝费尽毕生心血的忠义大士。
而在洛阳城外久久没有攻城作为的司马颖此刻还正在焦头烂额之中,思考着如何能够战胜这个打仗十分勇猛的司马乂。可还没想多久呢,突然就有探子来报:“司马乂被罢免了。东海王司马越率众臣工打开了洛阳城的城门,以求休战。”
这个消息让司马颖可高兴坏了。苦战了将近好几个月,自己损兵折将先不说,连现在自己的盟友司马颙都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司马颖眼看这场勤王之战就要失败的时候,司马越竟然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司马颖真是感到又惊喜,又担忧。
司马颖惊喜的是这场权力战争的胜利天平总算往自己这边倾斜了,而他所担忧的是在还没有办法去解决司马颙的时候,现在又多了一个司马越。司马颖一时很是苦恼。但是时局已经容不得司马颖继续苦恼下去,现在洛阳城门已开,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进城,拿下皇帝,成为帝国真正的统治者。
于是,司马颖就率领着自己浩浩荡荡的大军进了洛阳城。进城之后的司马颖看到曾经繁华的洛阳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无处不在的战争痕迹已经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雕刻得破败不堪。
司马颖入主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诛灭曾经追随过司马乂的禁军武官。这些人骨子里面还留存着跟司马乂一样的国家忠魂。这样的人对于司马颖的统治目的来说,是绝对不能留在身边。
“禁军必须要经历一次大换血。”司马颖暗自说道。
司马颖在以谋反罪名杀掉了很多曾经追随过司马乂的禁军武官之后,很快就在禁军内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至此,司马颖可以说是完全控制了禁军。
与志得意满的司马颖相比,此刻的司马颙正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因为司马颖是晋武帝的儿子,而自己和司马越是晋武帝的堂兄弟。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谁具有真正继承皇位的权力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司马颖背后的二十万雄兵也是两人最不能忽视的。
而就在司马颙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让他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雍州兵突袭长安城。可很多人看到这里就纳闷了,这一小股雍州兵是从何而来的。原来在当初司马颙是派遣的部将张方与司马颖从西东两侧夹击京城。而司马乂为了缓解京城西线的战事压力,命令靠近关中的雍州军事长官率军直击司马颙的大本营长安。小时候我们玩过三国志游戏的都知道,关中离长安是有多近。雍州兵一来,司马颙立刻就感到压力倍增,自己的大本营岌岌可危,而这也是在联军久攻不下京城时司马颙想打退堂课的原因之一。
于是司马颙立刻命令张方火速回援。在临行之前,张方竟然在京城大肆抢劫,掳掠了一万多个婢女。看来张方这个人颇有点特殊嗜好。而作为张方的老板,面对这种行为,司马颖默许,甚至纵容了张方的暴行,原因竟然是作为攻克京城的回报。可怜这些曾经在司马乂保护下的穷苦百姓,现在却成为了张方的奴隶。
而更可恶的是,为了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张方在返回大本营上的路上竟然把这些可怜的婢女杀了吃肉,充当军粮。等他回到关中,剿灭了雍州兵的时候,这些婢女已经被吃得剩不了多少了。真可谓是人间禽兽,世间惨剧。
这里要说一下,张方这个人。
张方其实是西晋时代的一位名将。但是为人却十分的凶狠残忍。著名历史作家蔡东藩评价:“张方之恶,较诸王为尤甚,后可废,太子可黜,而车驾何不可西迁?”
在蔡先生看来,张方的作恶程度不亚于八王,甚至比八王更加厉害。张方后来不仅废了皇后羊献容,连当时的太子司马覃也敢废掉,甚至还敢逼宫皇帝迁都长安。这样的人作恶程度如果拿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作比较,那简直就是堪比董卓。
但是这样的一位部将却有一个信任他的领导,那就是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颙在一定程度上对张方的作恶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行为。蔡先生对此作出了评价:“凶恶如方,人人以为可杀,而颙独信之”。
虽然张方最后被司马颙给处死了,但是造成的历史伤害已经是无法挽回了。难怪蔡先生最后还要说道:“平心论之,颙之恶实不亚于方云。”
雍州的战争结束之后,各怀鬼胎的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开始了所谓的三边会谈。在经过了多次紧密会谈之后,三王最终达成战略共识:
第一条共识:成都王司马颖毫无意外地成为西晋帝国的新任掌权者,同时又因为司马颖是晋武帝的儿子,与晋惠帝司马衷又是异母兄弟,最后在司马颙的建议下,废除了当今太子司马覃,改立司马颖为皇太弟,成为了帝国新一任继承人。
第二条共识:作为司马颖入京勤王的盟友,河间王司马颙的领地得到了进一步扩充,由关中扩展到了雍州。
司马颖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对已经残破的洛阳城失去了兴趣,做好相应的驻京部署之后,就急不可耐地率军返回了大本营邺城,继续像以前一样,在这里遥控朝政。
司马颖似乎忽视了一个现象。凡是在帝国权力中心以外管理朝政的,一般结局都会被帝国权力中心的人给取缔了。因为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谁离皇帝近,谁就是老大。以前是因为有司马乂在皇帝身边,司马颖可以遥控朝政。可现在皇帝身边只有一个蠢蠢欲动的司马越,然而司马越可不是司马乂,他对司马颖可谓是十分不满。为什么呢?
因为在之前三王的战略合作协议当中,其实并没有提到东海王司马越。在新的权力格局当中,他最后获得了什么?一堆空头衔而已。在这个连圣旨都没用的年代,这些头衔对司马越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与其他两位相比,司马越势力相对比较弱。他既没有雄兵为后盾,又没有盟友在外呼应,最后只得到了一些没用的头衔。但是司马越很聪明地选择仍然留在京城。
关于司马越继续留在京城这件事,在其他两位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的。司马越在他二人看来只是个无兵无将的小丑,并不值得给予过多的注意,给一点儿残羹冷炙就足以羁縻。可最后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将成为一条最为凶猛的大鳄。
这里说一下司马越。东海王司马越这个人可能别的能力并不是很突出,但他搞政变的能力在八王里首屈一指。早在贾南风与杨骏争权期间,他就参与过诛灭杨骏的政变。这十几年里,西晋帝国祸乱迭起,久居京城的他或者冷眼旁观,或者亲自上阵,虽然扮演的大多是配角,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变经验,甚至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如果八王之乱是权力的游戏,那司马越就是堪比小指头一样的存在。
虽然司马越没兵没权,而且京城又到处是司马颖安插的棋子,可他有一个司马颖和司马颙不能比的优势,那就是之前我说过的:离皇帝近。
再说回司马颖。在回到大本营邺城,自以为可高枕无忧的司马颖最后还是露出了真实面目,亲小人而远贤良,出入王宫所用的仪仗和阵势已经开始与皇帝相差无几,这晋惠帝还没驾崩就已经开始这样搞了,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同年七月,一波帝国的新动乱又开始了,此刻离司马颖执掌政权还不到半年时光。
当月,东海王司马越联合禁军高层武官陈眕,以及长沙王司马乂的旧部,聚集十多万人,通告全国,号召列王和州郡讨伐僭越犯上的司马颖。
很多人会有疑问,司马越究竟是如何在满是司马颖耳目的京城搞出这么一出的。其实我也不知道。史书上对这一段也是模模糊糊的,但是这却在另一面体现了司马越的权谋之力有多么恐怖。
司马颖费劲心力掌控的禁军势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就被司马越给瓦解了,甚至还组建了多达十多万人的军队,并恢复了司马覃的皇太子身份。最后直到檄文流遍全国,司马颖才知道京城发生了剧变。看到檄文的司马颖面色惨白,俊秀的脸庞狰狞扭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远离京城后,局势竟然变换地了这么迅速。这一点给我们现代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媳妇一定要陪,你不陪媳妇,指不定你的媳妇能有多快就给你带一个剧变。
据京城方面传来的消息,司马越此次是带着御驾亲征的皇帝来邺城的。无论如何,司马衷依然还是是帝国名义上的正统执剑人,一旦与之拔刀相向,也就意味着欺君犯上的罪名坐实了,司马颖的胆子再大,也不敢贸然踩这个雷区。
现在司马颖的处境是相当尴尬。司马颖不敢战,不敢守,不愿意降,更不愿意死,他起初的意图是逃,结果遭到了智囊团的一致否决。鸽派认为,司马颖有过错在先,此次皇帝御驾亲征,应该主动请降,以求圣恩赦免;鹰派认为,逃跑或者投降绝非解决问题的良策,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力迎击,舍此无他。
最后在司马颖几经衡量之下,决定采取鹰派意见,全力迎战,倾全国之力与司马越决一死战。并且依然还是跟讨伐司马乂时一样派人奔赴关中,向司马颙求援。
为了提高胜算,司马颖密令间谍打入敌军,散布邺城人心浮动、不敢与皇师正面对抗的假消息。而司马越是搞政变的佼佼者,却没有多少战争经验,被这样的一个假消息冲昏了头脑,误以为皇帝在手即可所向披靡,致使戒备松懈。司马颖的政治经验虽说不如对手,但他经历过真正的战争,相比较而言,他的战争经验是胜过对手的。
河南汤阴,古称荡阴,司马颖和司马越的决战最终即将在这里开始。这一场决战最终还是给晋帝国,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一场影响千年的大浩劫:五胡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