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大明的万里长城,崇祯没有用好一人,否则大明不灭!
明朝末年,在内有高迎祥、李自成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在外面临着清庭崛起、不断侵扰边界的困扰。
但明朝是一个硬气的朝代,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面对内忧外患,果断选择两线作战。
在战争的过程中,崇祯帝亲自选用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可惜在使用起来都是虎头蛇尾,最终导致大明灭亡。
1、孙承宗
孙承宗,保定高阳人,明末著名战略家。他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老师,在朱由校时期被任命为辽东经略。
孙承宗战略眼光独到,提出了“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大力整顿关内防务,修筑宁远城,确保军需。在他的领导下,明军组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骑兵队伍-关宁铁骑,一路上稳扎稳打,甚至有蚕食后金的可能性。后来孙承宗被魏忠贤陷害,免官回家。
等到崇祯帝即位后,短暂地起用过孙承宗,并取得了“遵永大捷”。后崇祯听信文官谗言,孙承宗因害怕而告老还乡。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孙承宗老家高阳。孙承宗带领全家人奋起反抗,全部壮烈殉国。
2、袁崇焕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是孙𠄘宗的学生。袁崇焕本来在朝廷担任文职,在天启年间,向明熹宗自荐前住辽东守边。他防守能力突出,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以少胜多,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就连努尔哈赤也被他一炮轰死。
但袁崇焕战略能力不足,又刚愎自用。崇祯帝即位后,非常欣赏袁崇焕,任命他为蓟辽督师。赴任前,袁崇焕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平辽事”。到任后,袁崇焕独断专行,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客观上使清庭再无后顾之忧。继而清兵绕道蒙古,进围京城,史称“己巳之变”。解围后,袁崇焕被群臣弹劾有通敌之嫌,被崇祯下狱,凌迟处死。
3、卢象升
卢象升,常州宜兴县人。“己巳之变”时,卢象升带领万人前往京城勤王,并凭借英勇战斗立下大功。此后,崇祯命卢象升整治兵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卢象升练就了一支威武之师-天雄军。此后,卢象升带着这支部队活跃在明末的各个战场上,先后打败过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战功卓著。崇祯十一年,清军南下,卢象升奉命抵抗。因与主和派的杨嗣昌不和,又遭崇祯派去的太监高起潜陷害,主力部队被调走,卢象升只好率亲兵死战清军,在巨鹿绝援而亡。
4、孙传庭
孙传庭,山西代县人。孙传庭才高八斗,二十六岁时就中了进士,然后一直在吏部任职。魏忠贤掌权后,孙传庭已经做到了郎中一职,由于看不惯魏忠贤,辞职回家。
崇祯继位后,起用孙传庭镇压农民军起义。孙传庭带领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不仅生擒高迎祥,还把李自成打到只剩十八骑逃走。这支部队多是陕西榆林人,号为“秦兵”。在当时,孙传庭率领的秦兵是大明最后的救火队员,多次与农民军、清军交战,立下了许多大功。
后来,孙传庭与权臣杨嗣昌政见不同,遭其陷害而入狱。在他入狱期间,李自成逐渐坐大,拥军百万,几乎占领了整个河南。
崇祯仓促间从狱中取用孙传庭,命其剿灭李自成。可这时明军早已军备废弛,破败不堪,孙传庭本想据守潼关,积蓄力量。崇祯却三番五次催迫其出关决战,不得已,孙传庭进击李自成,马革裹尸。崇祯却怀疑他潜逃,不予追封。
综上所述,以上四人都是明朝末年的名将,有他们在,大明江山本可固若金汤,可惜的是崇祯没有用好一人。
他没有正确使用袁崇焕,造成辽东将帅不和,最后又听信谗言诛杀之,辽东人心已失。继而又怀疑孙承宗,打压卢象升,让他们不得不战死沙场。清朝散文家方苞叹曰:“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诚如是。
即使面对最后的救命稻草孙传庭,崇祯也不能充分信任,死催之下,潼关失守,传庭战死,则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