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评论研究▪性▪学习

中西治学态度之比较

2015-06-18  本文已影响2343人  杜魚

所谓学问识见,未必一定以渊博取胜,虽然渊博可谓博学的基石,进而收获绚烂的知识,然而若不能窥见学问的根由,把握事物发展之规律,这些知识也不过是缺了链条的片段罢了——美则美矣,缺乏整体的磅礴壮观;如镀在器皿上的青花漆,没有斧琢雕刻与磨砺的力量。

罗庸先生

罗庸《习坎庸言》在内篇一《勉学》中预先勾勒的四点,足以说明做学问时深思与追问本质的重要性。非有大智慧,非有深思考,不可能得出这样重若千钧的结论。

为己之学与格物之学。儒家治学根本态度为为己之学。《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自西学输入中土,中国学术遂起变化。西学之特长厥为格物,于是中土为己之学遂沦为心学,与格物之学分途并驰,使学者无所适从。实则中西之学互为首尾,不可强分为两橛也。

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为己之学不在于利益之得失,不求闻名于诸侯,而在于内心的修养,为一己道德的规约。因而古人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在于认识自己,即使体察天道,也最终是为了天人合一,提升自身的内心。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为己之学似乎已成奢谈,这并非“世风日下”四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究其因,还在于外界太过于纷繁,心如琉璃,故而返照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更有诸多诱惑无法拔舍。因为喧嚣,因为浮躁,内心不再安宁,即使“学问之道”也成了经世之学,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求其放心”,谈何容易!

与百年之前上溯至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同,古人轻格物,故而轻视了知识的运用,使得学问陷入空谈;如今却又过分看重实际,追求经济,权衡利弊得失,内心的道德已经丧失太久太久了。只有为己之学与格物之学二者皆不偏废,才是真正学问之道。

故而罗庸言:不能认清为己与格物之为一,则必陷于矛盾与苦闷而不能自拔。

通人与专家。古昔学者所孜孜不懈者在求为通人。……通人者通贯古今之谓,然通人必资于下学。求为通人而不肯作下学工夫,于是但求省力,如佛家横跨三界,因之浮光掠影,只余一空洞架子,转成不通。戊戍政变前以通人自居之旧派多此类也。今之学术界则重专家。……专家亦每病所谓通人者之空疏,无其极至,乃成水火之不相容。然通人与专家不过所治偏全之不同,并非两事。

专与博的孰是孰非已经争论很多年了。时至今日之信息社会,要求为通人亦然不可能了。学问求精专貌似没有问题,但过分求精,却又失之偏狭,缺乏开阔的视野,未免锱铢必较于一己所得,换言之,器量不足,缺乏通人的包容并蓄。专与博,恰如独尊儒术与百家争鸣,前者失之于严设置了学术的藩篱,后者失之于乱深陷入纷繁的表象。

故国之思与古国陈迹。此乃两种作学问态度之不同。如逊清末叶之国粹学者,动多故国之思,对中国之山川景物,小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亦莫不寄以深厚爱护之情,发之于文章者,低回流连不能自己,其极至于美恶不分,薰莸等视,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者也。西人之研究中学者,多持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往往流于冷酷,又兼之以帝国主义者视殖民地文化为过去陈迹之态度,为有血性之国民所不能堪。

此论剑走偏锋,出人意料,然细细思考,却也有合理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赋予自然以人心,认为山水草木皆有灵性,以天道体察人道,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剖解天地物质,以为万物皆同,满足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运转以及阴阳变换之道。这种体识上可追溯至远古图腾、湘楚沅水文化以及山海经,以为山水皆有神灵庇护,草木亦可修炼成仙,这固然有荒诞愚昧的一面,却也足以佐证中国文化的温情脉脉。至于文人骚客以景喻情,以情寄思,与山水同悲同乐,都是人心的映照。

不过说起来,西方文化也不尽然都是冷酷地科学分析,抚古伤今之情,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之所以还能保持冷漠,还在于此情此景未能拨动深藏内心的心弦罢了。试想若与如今的意大利人谈论古罗马兴衰,与法兰西人缅怀拿破仑的英迹,与希腊人追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动情之处怕也不下于黍离之悲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如今安在?正所谓: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农业意识与工业意识。中西治学态度之异造端于此。中人治学精神源于农业意识,而西人则以工业意识为之始基也。吾人称六经曰六艺,称治文章者曰笔耕,曰砚田,自为逊词则称学识荒落,属文无条理则曰枝蔓,曰艺,曰耕、曰砚田、曰荒落、曰枝蔓,莫不由农业术语而来。……西欧自工业革命而后,文化学术一转而为工业化。中国自欧西接受西洋研究方法,工业术语亦随之东来,如云搜集材料,如云学习工具等,指不胜屈。中国学问以人为主,以物为役,西学则以物为主,以人为役,其轻重迥不相同。

这一论断稍显勉强。毕竟西人之工业革命大约肇始于十九世纪,在这之前自古希腊始,西方文明的传承已有悠悠数千载。古希腊之璀璨文明从一开始就有了包容万千的气象,故而哲学、逻辑、诗歌、数学等知识从一起源就如大河滔滔,奔流直下几乎不可抑止,即使到了中世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哲学思想隐藏于宗教的背后,却未曾彻底熄灭思辨的薪火,因此在数百年的压抑之后才会有文艺复兴的大爆发。工业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大抵还是在近代。当代中国的治学,犹如百年前工业化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也不知道究竟该是悲还是喜了。——历史有时候总是相似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