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培养记忆
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差的。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生活中,记忆变差会影响生活品质。比如:出门忘带钥匙,下班忘记关闭电源,锁门;在外购物,去趟超市,也会丢三落四;在家煮饭,看着电视,忘关煤气,致使食物煮焦......。
对付记忆逐渐变差,人们总会有点办法,比如:出门前把钥匙,手机,门卡等放在显眼地方,换鞋时就会看到;购物时,写一张购物条,把要买的商品立在纸上;关门时,在们把手上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提醒:记得管好水电煤等等。
我喜欢在清晨写作,倒不是因为清晨有多空闲,正是清晨的宁静能让我安详地遨游在自己的记忆里,让我的文字与所在的记忆融为一体。
读过的书中,我看到作家都有一种本事,那就是能记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学同学的名字,大学校长的衣著,某人对他说的一句话......。这些平日常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往往能成为作家讲述的一道剪影。
每天阅读,我就有很切实的记忆感受:听书很方便,做家务,锻炼,公交上,都可以听,但是,如果边听边看,效果就会更好一点,因为看着听,逐字逐句,可以解决你平时不认的生僻字,看清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且内容也更具画面感,记忆更深刻。
听了一遍后,再结合笔记,边读边摘录,金句,金段通过脑子过滤道用笔记下来,就是看、选、录的三重记忆,通过这样一个轮回的读书,此时记忆结更深刻了。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自己养成以下习惯:
1) 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和听过的书:
(通过写笔记,读后感等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间的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2) 创造回忆既有知识的机会。具体来说就是:
比如:今天听了什么课,或者了解了哪一位作家,看到了哪些优秀的文章,我会记得在吃饭,散步,做家务时,与家人或朋友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这样,通过回忆既有知识,别人听到了新东西,自己也从别人的评论里学到新知识,并且彼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整理笔记。经常整理自己的笔记,一来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二来有个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我常常发现对知识的首次记忆往往是有偏颇的,或者只看到了一个方面,或者只关注了一个点,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看往往能够和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新思考和知识结合起来,得到更多的东西。
又比如:书写: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地“串”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提取线索。
例如:按书目分类,按知识点分类,按写作手法分类等等。每次关注一个主题,就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判断、决策、学习、记忆。
再比如:经历别人的处境。对于知识的学习,光是看着别人做或者听着别人讲还不够,往往到了自己要用就想不起来,结果就是虽然学到了知识,它却不会在恰当的时候从你大脑中蹦出来,属于“死”知识。
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它们,使它们和自己的情绪记忆挂钩,当以后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就更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记住的片段越多,生活就会越有价值。当自己有一天老了,细数过往,就会发现,这些学习,生活的经历都是自己的财富,历经岁月沉淀,愈发历久弥新。
岁月匆匆,人事茫茫,总有些时候,需要记忆去支撑。
纵使记忆艰难,捉摸不定,也要对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