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个性化进行风控尽职调查
昨天刚写完关于风控尽职调查的东西,就有朋友跟我说,这么些东西根本不够,让我说多一点,其实尽调这东西,是有很多个人色彩的,很多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来对借款客户进行周密详尽的调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个人的标签,有时候会非常鲜明。
比如有些人比较擅长进行数据分析,所以他们更加注重在现场对细节的收集和整理,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放到一起,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从中找到他需要的东西,也许某些蛛丝马迹会给他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去判断这个借款人的风险等级有多高。
我们经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也未必就一定是真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做尽职调查的对象,他们希望自己的贷款申请能够顺利通过,那么必然也会针对调查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对象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那么这时候,眼力就非常重要了,拥有一双辨识真伪的火眼金睛,对于风控人员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现场的分析中,刑侦学中的现场勘察技能就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企业现场进行调研的时候,在车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派非常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挥汗如雨在现场工作,似乎生产任务很重,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情况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我们可以调取对方企业的员工打卡记录,还有企业的生产日志,对比一下工人的出勤记录和生产任务的世上是否可以一匹配上,还有就是可以去仓库看一下原材料的库存,以及这些原料的入库记录,如果这些资料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在仓库里了,那么现场这片火热的场景显然是造出来的,这么忙碌的生产,怎么可能原料半年还没有用完。
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很完美的大场面,却往往因为一个小细节,把整个表演都破坏了,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好莱坞大导演拍了一部场面宏大的古装剧,结果在战争的现场看到了直升机的影子,然后这个细节被挑剔的观众发现了,导致了网上的骂声一片。我们在做现场调查的时候,更要善于去找到这样的BUG,因为每一个漏洞,也许就是一个我们无法阻挡的风险,而风险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一定比我清楚多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抱有怀疑的态度,通过事实去验证我们看到的都是真的,比如我们看到的固定资产,看到的生产现场,看到的销售记录,都需要通过其他客观的东西来进行证实,以保证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是真实无误的。
在现场调查的时候,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我经常跟我的同学们说,在现场,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办公室里的一堆垃圾,我们也要看看里面有什么。办公桌上堆放的东西,我们也要看看究竟放了些什么。因为这些是我们判断一个企业办公场所管理的能力高低的基础,如果这家企业的文件在办公桌上随意堆放,办公室里的垃圾有没有被粉碎的文件,甚至还有隔了好几天的食物,那么我们一定要对这家企业核心信息的保护程度以及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打一个折扣了,把款贷给这样的公司,真的能放心吗?
当然,还有些人更擅长于跟人的沟通,喜欢在跟对方的对话中寻找到一些关键的信息。我曾经跟银行的风控同事一起去现场进行尽调。我就特别喜欢跟对方企业的各种人员进行对话,我会去跟生产一线的工人对话,问他们在这里干活累不累?每天的工作量怎样?伙食如何?甚至还会问到他们每个月工资多少,发工资是否准时等等。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大概就能知道这家企业的人员和生产到底怎样,通过员工的工资以及发放是否准时了解公司的主要经济状况,如果一家企业连员工的工资发放都要拖延的话,把款子贷给这样的公司显然风险是很大的。
在尽调企业碰到的每一个人都会是很好的对话了解情况的对象,跟前台沟通,了解公司的作息时间,公司内部的人员架构以及办公室的基本情况,甚至可以通过询问前台每天收到的私人快递量,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个企业的人员有没有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运作上。就连保洁阿姨都是很好的对象来了解情况的,每天办公室的垃圾多不多,晚上来打扫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办公室,在加班还是在做别的事情,这些情况都是很有意思的信息。
还有就是跟负责人的沟通了,我特别喜欢问一些负责人个人的事情,比如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有没有孩子,婚姻状况如何等等,我喜欢通过这些信息,去把这个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形象建立起来,一个企业,跟他的运营者是有非常大关系的,管理者的性格和品质,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外在表现,所以我喜欢从负责人的个人角度去分析,然后推导这个企业的行事作风,这会给我的后期评估提供非常有用的素材。
有人说,一百个人可以演出一百个哈姆雷特。尽职调查也是,每一个风控调查人员在现场进行工作的时候,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东西,重点在于,什么样的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能够让你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为最终的评估提供支持,那就是好的尽调方式。就好像小平爷爷说的,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