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四渡赤水”——主动权的生成

2020-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GideonXX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四渡赤水出奇兵,更是除雪山草地体现中国军人坚忍不拔意志外,值得世人学习继承的军事艺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之下,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跳出包围,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胜利的历史时刻。

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创造战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围剿红军。中央红军原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1月28日,红军在贵州土城东北3公里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发生激战。敌人后续部队增援上来,形势对红军不利。战斗中,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原定计划,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1月29日凌晨,红军开始撤离土城,并从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处,利用从群众处征集来的架桥物资和船只,1渡赤水河,以新的进攻姿态出现在川南。蒋介石在恐慌中重新调整部署,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滇边境。毛泽东却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于2月18日至21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向东2渡赤水,回师黔北,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夺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由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再次击破了蒋介石国围歼红军于遵义一带的企图。3渡赤水后,红军再次出现在川南,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企图将红军聚歼于古蔺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回师东渡,夺取战略主动权。红军于3月21日至22日,由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第4次渡过赤水河,而后急速南下渡过乌江,兵临防守空虚的贵阳,又向云南挺进,直逼昆明,随后巧渡金沙江。从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

盯住核心目标持续掌握主动权。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通过取得一定的条件,从对手那里夺取过来的。其核心问题是:搞清楚自己的根本目标。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企业,生存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对于当时的中央红军,生存同样是当务之机,其它诸如向北与红四方面会合,向东与红二军团会合都是暂时目标,可以随时调整换取主动权(选择权)。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国民党各路大军围追堵截下,处于被动局面。但是,不拘泥于原有计划和目标,有计划地调动敌军,可以变被动于主动。红军1渡、2渡赤水将敌军对我军战略上的分进合击,变成我军对敌军战役战术上的分进合击,从而使在全局上处于优势的敌军变成了局部上的劣势和被动,打乱其整体部署。接着在3渡、4渡赤水中,红军又巧妙隐蔽战略意图,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忽南忽北,出敌不意地大迂回、大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始终牢牢掌握着行动自由和战场主动权。

当敌军再次进入赤水河以西地区围逼红军时,红军却4渡赤水、南渡乌江,把敌军全部甩在乌江以北。此时,红军又摆出佯攻贵阳和向东与红二军团会合姿态,当敌军倾巢东调之际,红军却挥师向西,进军云南,并安然渡过金沙江,使国民党扑朔迷离,疲于奔命,处处被动。这一切都生动说明,敌虽然处优势主动,但只要不执着于某一次要目标,正确地分析情况,是可以作出符合实际的恰当处置,把主动权从敌人手上夺过来的。

随机应变以长击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切“走”都是为着打,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资源匮乏的劣势反而逼迫红军练成了“铁脚板”,红军徒步日行军能力往往是敌摩托化行军能力的2倍以下,造就了长征期间红军最大的战略优势就是机动能力。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中央红军在广阔的战场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实行大踏步的前进和迂回,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军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1渡赤水后,由于当时敌情急剧变化而转向扎西集结,才得以甩开敌军,争取了休整时间,为寻求新的动机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2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军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2渡赤水后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3渡、4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蒋介石的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红军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战机的利用不是一劳永逸的,指挥主体要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和自我优势,适时处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断推动战场形势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确保战机利用的有效性。

四渡赤水战役过去已经有85年,但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战术思想值得后人反复研究,用于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