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想法

当年4.5岁嚎啕入园的我,如何让2.5岁的娃安然分离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80人  蒲苇当归

文/蒲苇当归(简书推荐作者)

以前每到入园季,我总被家人调侃当年入园时的糟糕表现。今年,凭着儿子的出色表现,我总算胜利扳回一局——

家人为儿子点赞:“真棒!和你妈小时候真是差别大了!”

我骄傲地怼了回去:“那是因为我妈跟他妈也差别大了!”

1 数年前4.5岁的我

那时,学前教育就两年——5岁读幼儿园,6岁读学前班,都设立在小学里,且就近上学,没有选择。某年寒假开学时,父母因太忙而临时把4.5岁的我送到读幼儿园插班。

看着周围彼此之间早已熟络、但对我来说无比陌生的同学的面孔,我一直抱着妈妈的大腿不放。爸妈狠心把我塞给老师后,飞快地骑着自行车离去。我挣脱老师的手,死死追着自行车后面跑。大吼大哭、不折不挠、充满毅力地追了一段路后,心疼又无奈的爸妈只好停车,带我去喝早茶,希望以此鼓励我回来后入园。

谁知,喝完早茶回到幼儿园,我依然重演追车一幕,追着自行车跑回了家。

那是三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爸爸拿着铅笔芯粗的小棍子吓唬着要打我。

不过,吓唬吓唬还是有用的。第二天,我不敢再追车了,但又上演逃课的戏码。

上课铃声一响,我就跑到姐姐的课室门口,面对着偌大的课室和大哥哥姐姐,两行泪珠源源不断往下掉,可怜巴巴地跟老师说:我找我姐姐。(求我姐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估计当时她都不想认我了吧)

赶来的幼儿园老师劝说无效,只得跟姐姐的老师商量着放我进课室,让我坐在姐姐和她同桌的长板凳中间“上课”。就这样,学龄前儿童整整上了一周的一年级课程。

一周后,我终于肯回到自己的课室(老师为了鼓励我,让我这个“逃课党”当了班长,从此踏进优秀学生之列。真心感谢我这位充满爱心的启蒙老师)。

2 当下2.5岁的儿子

临近开学,自从告诉他准备提前半个月上适应班后,2.5岁的他天天吵着要去幼儿园,一去到幼儿园就宛如脱缰的野马一样。

第一天上亲子课时,我临时有急事要离园半小时。回园后,老师说,你不在的这半小时,宝宝比你在的时候乖多了。

第二天的亲子课,开始在园吃早餐、午饭,儿子竟然全程自己取食物、用汤匙舀着吃完(在家他都是手抓食物吃),还吃得快、吃得干净,吃饱还按照老师要求把碗和汤匙放回原位;

第一次上宝宝独立班,午睡时竟然史无前例地秒睡,平时在家就算我陪睡,他都得玩到三四点才入睡;放学看到我来接他时,很多小朋友一见到家长马上大哭,他只是淡定地笑了笑,拿着小书包扑过来要我抱抱而已。

第5天一早送他到园,他硬要拉着我不让我走,我以为分离焦虑开始爆发了。谁知,他拉着我去他课室,告诉我他的书包、拖鞋、被子、水杯怎么摆放,还演示了自己上洗手间的所有程序,然后嘚瑟地拉着我下去操场,跟着同学愉快地玩耍去了。

第11天,经过周末的休息后,分离焦虑有爆发迹象,哭了,但是老师抱走不到两分钟,已经在安静地看书了。

3 内心强大的宝宝

的确,儿子和我是天与地的差别。

虽然知道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但我没想到,我和儿子的别离,竟然来得如此快,竟然如此干脆利落。他才2.5岁啊,就已经用安然远走的背影告诉我,他走向独立,我不用苦苦尾随了。

当然,心中这几丝不被需要的失落,很快被为之骄傲的情绪覆盖。

我很早就知道,小小的他内心强大得很——

1岁开始,我上班时,他极少哭闹,加起来大概也就哭了一周,还会主动跟我告别;

1.5岁时,我受伤打了破伤风,他被迫忽然离乳,他只是哭闹了两个晚上就一次性戒奶;

2岁时,他跟我回单位参加晚会,看见哥哥姐姐在舞台跳舞,就使劲挣脱我的手,自己跑上舞台1/3处安静地站着,时而看看200人的观众,时而看看跳舞的哥哥姐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面喧嚣的世界好像与他无关。晚会后,同事发朋友圈说他“主角压轴出场,然后一直没动”。

(左一是2岁的儿子,看见哥哥姐姐跳舞,他也自己跑上舞台)

4 强大宝宝妈妈造

很感谢儿子能有这么强大的内心,让我充满力量前行。朋友们纷纷问我,是怎么打造出这样的宝宝的?我觉得有三方面的招数:

第一,妈妈的觉醒和刻意改变。

如今,回忆起我自己入园时的追车和逃课,虽然觉得很童真搞笑,但在当时,“被抛弃”的不安感已经硬生生地烙在记忆深处,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时出来捣乱。严重缺乏的安全感,让我爱钻牛角尖、偏执和敏感,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逐渐地,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决定不让这种性格缺陷代际传播。

这样的觉醒其实来之不易,这需要我们多多跟自己的“内在小孩”进行对话。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它时刻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和感受。每当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向内寻找原因,看看内在小孩是否又在捣乱。只有妈妈觉醒了,才能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去改变,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建议多听灵修的课程、学点心理学知识,很有必要。

第二,重视孩子长期的心理建设。

“养育”包括“养”和“育”,前者重在身体上的喂养,后者重在心理上的引导。老一辈觉得,把儿孙养得肥肥胖胖就是成功了,这是他们年轻时挨过的饥荒烙下的刻板印象,且一直没有更新育儿观;但我们年轻一代,温饱问题早已解决,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加快、改革进入攻坚期等大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儿童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实,孩子作为动物一员,正常吃喝就行,无须特别开小灶对待;但是,心理上的建设,只要根基不牢,迟早会出问题的。

我相信,内心安全感强的孩子,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利。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儿子的出色表现是因为“他妈比我妈差别大了”。我们父母那一辈有多少人会为孩子进行心理建设?在那个年代,他们把我们拉扯大就不容易了。也正是意识到儿时的缺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孩子重蹈覆辙,不让他们陷进心理陷阱中而苦苦挣扎。

第三,掌握几个入园应急技巧。

长期的心理建设是根基,但现在都要入园了,来不及了,怎么办?或者你可以参考一下入园技巧。

比如,选择有半个月适应班的幼儿园。在正式开学前,儿子的幼儿园开设了适应班,从“亲子一对一”、“亲子钟点两小时”、“亲子半天班”、“宝宝半天班”到“宝宝全天独立班”,无论从形式还是时间,都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办法,让他们慢慢学会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在择园的时候可以锁定此类幼儿园,那种只有一天适应班的,可以pass掉了。

比如,用生物的属性唤醒沉睡的孩子。儿子的生物钟还没完全调整好,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观察他是否处于浅睡眠周期(表现是眼珠会动,轻轻一抚摸他就有回应,千万不要在深睡眠期,若睡得香时被硬生生吵醒,Hello Kitty都发火),然后利用最原始的方法慢慢唤醒他。远古时代以来,动物感应最强烈的莫过于光线。于是,每天一早,我收拾好所有东西后,拉开窗帘,让光线刺激他的视觉神经;接着放儿歌或者轻音乐,用声音助力;然后加以抚触、亲吻,儿子一般就会慢慢蠕动起来;最后加以“咦,鼻子眼睛嘴巴、小狗小猫小兔起床了”等心理暗示,儿子就会慢慢睁开眼睛。此时,重点要给他一点清理起床气的时间,不要太赶。话说,大人都经常赖床呢,你就不能要求一个孩子马上给你笑呵呵地起床上学。

比如,做个“一定会回来的”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是大灰狼的名言,每次我离开的时候都会说“我一定会回来的”,无论入园前还是入园后,我都会跟他说,“妈妈答应你,等你睡醒午觉吃点心玩一会儿,妈妈就会回来了”,说完还会“Give me five”击掌为证,用一个小小的仪式带来大大的安全感。如果特殊事情无法及时回来,回来后我会给他解释原因,我知道他能听得懂,就算听不明白事情原委,也听明白我抱歉的语气。

比如,提早告知流程。可提前跟老师咨询,当天会有什么课程、活动,有什么好吃的,先给孩子做个简短的告知,让孩子心中有数今日会进行什么游戏,要上什么课。掌控感一旦产生,孩子对未知带来的焦虑也就随之降低了。

比如,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我经常跟儿子聊幼儿园好玩的游乐设备、有趣的伙伴、贴心的老师,然后送他入园离开时会说,“妈妈来接你时,你可以在操场玩一会儿,手机闹钟响了就要跟妈妈回家了,幼儿园虽然好玩,但是老师也要回家哦”,这样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幼儿园是个好地方,而不是隔离他和妈妈的场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妈妈不能自己先焦虑起来,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适应新生活。不然,焦虑是会传染的,孩子可是对妈妈的情绪极为敏感的噢!放手,让他们自己飞!

希望所有宝宝都能缩短适应期,尽快快乐融入集体生活!


❤❤❤猜你喜欢❤❤❤

我就明目张胆让孩子实现未竟愿望,怎么了?

那个我们不懂的道理,竟是恶魔宝宝教会的

孩子打翻沙拉却扬手打妈妈,原因竟然是……

所谓成长,真的只能是哭声逐渐静音的过程吗?

我怨恨你释放魔鬼,你却处处将我营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