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客厅进化论
住在这个小家,家庭成员数量发生剧烈变化,从浪漫的二人世界到新手父母的三口之家,再到现在热闹的二孩家庭。小家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客厅跟着家人在变化。
我最初关注整理术的时候,是两人居住状态,小小的房子已经开始容不下两口子的杂物。我喜欢图书,他喜欢模型,还有一堆兴趣爱好。小家除了要容纳我俩,还要腾出空间收纳那些爱好品。
日式整理术提倡,人要克制物欲,把不适用的物品扔掉。我顺着这个方向去做,学习叠衣服、学习如何收纳杂物。之后家居比以前稍微整洁,但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做不到“扔一次就够、从此没烦恼”。
问题出在哪里?
还没来得及思考,孩子们陆续降临。在照料小婴孩的人仰马翻日子里,家里的杂物更多、更乱,只能将就地过日子。到了家人受不了的时候,就动手收拾一下,琢磨怎样收纳能减少做家务的工夫。
在这过程中,我阅读家居的图书资料没比育儿资讯少。遗憾的是,市面上图书,细无惧细描绘小孩子每一顿吃的、每一天穿的、每一天玩的。但鲜有专家会预告,小孩子睡的床铺、用的衣柜、玩具收纳要如何变化。
慢慢我我领悟到,比起学习收纳小技巧,家居收纳空间的规划更应得到重视。因为孩子在长大,家需要跟着“长大”。
随着孩子成长,身体和玩乐需求剧烈变化,一成不变的家居不够用——
第1年:大宝出生,客厅堆放婴儿床、爬行垫。
第2年:大宝会行走,客厅里有安全隐患的家具移走,被玩具占据。
第3年:大宝开始读书认字,玩具童书可以收纳在角落,家居慢慢恢复为大人模式。
第4年:小宝出生,客厅再次堆放婴儿床。
第5年: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客厅地上堆满玩具。
第6年:大宝的私人图书越来越多,小宝也有自己的玩具。
第7年:大宝准备幼升小,小宝准备上幼儿园,家里图书越来越多……
也许有人会这么想,等有孩子或者孩子长大要上学时,换房子就能解决问题。
不止是别人这么想,我也是这样想过。养育小婴儿每隔几个月就有新一轮的家居压力,难道每一次都靠换房子来解决收纳问题?问题不在与换房子的成本有多重,而是人人都习惯这样的思维:一旦居住有压力,就把解决问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更大的房子。
用心观察生活的人特别有体会,家居需求其实一直在变。即使只有两口人的小家,随着下班后休闲娱乐的增长,家里面需要收纳整理的物品和家居的使用空间一直在变化。
而在我家,有两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家居收纳更是剧烈变化。但家居面积是不会变大,家居如何变大呢?
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好的改造方案,给孩子们想出来了。在孩子们的创作下,客厅扔掉沙发、地板铺满游戏垫,周围竖起一圈收纳柜和书柜。
最初为了防止小宝摔倒,借用大宝的字母泡沫垫。没想到,大宝喜欢拼,小宝喜欢玩,孩子爸喜欢坐在地上。慢慢地,整个客厅地面就铺满这种五颜六色的小方块泡沫拼图。后来更换成一整片泡沫地垫,以便于保持整洁卫生。
而孩子们的玩具和图书,就收纳在客厅里,不再收藏在大人原先设定的位置。
你瞧,居住久了,家人会创造灵感。
也许有人可以来一场“人生最后一次物品大整理”,从此和极简家居共度漫长的余生。但我不会,生活如此多姿多彩,还有很多的图书爱好品等着我带回家,还有孩子们的玩具等着我们去玩耍。余生还有精彩的未知,与其让我克制欲望,还不如小家跟着家人一起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