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盐铁论解读73
重温经典||盐铁论解读73
《盐铁论·晁错第八》的辩论揭示了西汉中央与诸侯的矛盾本质。晁错作为悲剧性改革者,其政策虽有远见,但执行方式与政治环境导致失败。后世评价两极:法家赞其忠勇,儒家批其激进。这一争论至今仍为改革者提供镜鉴——理想需与现实策略平衡。
晁错第八
【原文】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大夫的论点即原文核心:大夫引用《春秋》的“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原则,强调臣子弑君、子女弑父是最大罪行。他以淮南王、衡山王为例,指出二人虽招揽儒墨学者著书立说(如《淮南鸿烈》),最终却谋反被诛。类比晁错,认为其“变法易常”“侵削诸侯”导致吴楚七国叛乱,景帝杀晁错以平息众怒,暗示晁错之死是咎由自取。
【译文】大夫说:“《春秋》的法则表明,对君主和父母不可存叛逆之心,若有此心则必诛杀。因此,臣子之罪莫大于弑君,子女之罪莫大于弑父。昔日淮南王、衡山王修习文教,招揽四方游士,崤山以东的儒生、墨者皆聚集于江淮之间,讲学议论,著书数十篇。然而他们最终背弃道义、不守臣节,谋划叛逆之事,导致全族被诛。晁错变更传统法令,废弃制度,逼迫宗室,侵削诸侯,致使藩臣不归附、骨肉不亲睦。吴楚七国积怨已久,最终将晁错斩于东市,以安抚三军将士并谢罪诸侯。这究竟是谁杀了他呢?”
逐句解析与背景注释:“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解析:引《春秋》大义,强调君臣父子伦理不可逾越。“将”指蓄谋叛逆之心,“必诛”体现儒家“大义灭亲”的伦理观。典源:语出《春秋公羊传》,汉代成为维护皇权的核心理论。“淮南、衡山修文学……诛及宗族”。
史实: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招揽学者编撰《淮南子》,后以谋反罪自杀;衡山王刘赐(?-前122)亦因谋反被诛。大夫以此例说明学术繁荣不等于忠诚。批判:暗讽儒生聚集讲学可能滋生异心,呼应盐铁会议上大夫对文学(儒生)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