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奥秘》读书笔记 第六章 情绪管理方法实战(家长应用)(中

2022-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家猫叫跟屁虫

二、正视难过与哀伤,激发适应性

作者指出,难过是一种普遍现象,长期隐藏会导致无助,需要适当排泄。同时,难过常常会转化为做事的动力。

哀伤与难过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引发疾病。

对于一切情感,不要过度控制和压抑,要适度发泄,要“适可而止”。

三、不要焦虑害怕,一切顺其自然

作者指出,焦虑是自己选择的,因为人们害怕损失利益,害怕失败。而害怕是一种自然反应。

作者指出,焦虑和忧愁是一起存在的,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无助感。然而未来是不停变化的,我们不必跟那些变化的东西较劲。

所以,凡事看开,你无法把握未知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

举例: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或者孩子表现达不到逾期的家长,处于长期焦虑中。

按作者的意思,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焦虑,一种是顺其自然。

如果你选择的是焦虑,那是因为你对现状和未来没有办法改变的结果,你感到了紧张失望,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因为没有办法所以焦虑,那焦虑了就能有办法了吗?显然焦虑本身不会生出办法的,焦虑会督促你去想办法。

我们明白了既然焦虑是为了督促人想办法,那为什么不避开影响健康的焦虑而直接去想办法呢?如果面临问题时思维迅速转换到寻找方法的行动上来,会不会减轻或者躲开焦虑呢?行为科学证实,的确如此。我们不能让思维陷入问题中,而是要活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我们可能会发愁和思考,一般不会焦虑。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担心,而是要积极乐观的寻找解决的办法。比如,一对一补课、请家教、多做题、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带孩子体验生活。或者调低自己的预期、重新审视孩子的特质、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或者寻求他人帮助。等等。

这些正面的事情尽力做完后,未来的都是你不可把握的,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焦虑和害怕不能解决孩子问题,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遇到问题时,“心动”不如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