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的工具箱
翻开《人生模式》,聆听智者的细语。
这本书这么重。
书中藏书,体悟一字千言。
这本书也这么轻。
漫步时空,宛如跨越人生。
如果未曾遇见,千万不要错过。
胜利者,一无所获
人生不停循环,拥有了富有,渴望更加富有,拥有了成功,渴望更多成功。
无论身处高峰,还是更高的峰,都逃不开的,是空虚的伴随。
三十四岁的海明威写下:胜利者一无所获。激情后是空虚,不在空虚中胜利,就在空虚中败退。
人生充满诱惑,人,事,网,书,处处精彩,处处流连。
面对信息的洪流,面对未知的汪洋,努力求取,奋力追寻,但是剪不断,理还乱。
大脑的带宽有限,心智的处理能力不足,越来越无法满足这个日益纷繁的世界。
人生有四季,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爱的寻求,一季影响一季。
在上一季留下问题,未来还需从头补上,你有解不完的问题。
生活好像三明治,挣扎在夹缝之中,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是为人生模式。
在下一个人生发展阶段,回望上一个阶段,看似随机的人生轨迹显现出模式。
从经验而来,零零碎碎,也总有一天,无法守护你持续向前。
你需要跨越新的层次。
你可以师法历史上的智者,了解不同时代的智者,展现出一致的人生模式。
你可以师法前沿学科的高阶模型,这些科学发现揭示人类大脑工作的共同规律。
你更可以学会用模式来获得模式,来一场无边的思想实验。
在《人生模式》中相遇可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人生好比一座天平,在左右摇摆中寻求平衡。
天平的一边是外在控制,一边是自主控制。
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在外部控制上妥协的越多,就越不能自主,越重视外部奖赏,就越不善于处理自己的内在时钟。
随着天平一天天地倾斜,总有一天,你再也无法恢复自主状态。
幸福是拥有自主,拥有胜任,拥有归属。在时空迷宫中穿梭,越是采取单一的节奏,越容易在时空洪流中存在。
这是来自认知科学家 德西 和 瑞安 的发现。
天平的一边是观博,一边是约取。
了解人类心智的有限,不否定自己,也不苛责他人,让自己科学地变好,把有限的带宽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正反上下,古今中外,读的通透。美与脉络,变与不变,享受写作。
去学习一些经典,去聚焦自己的主题。认知有权重,抓紧最重要的部分。
这是来自作家 纳博科夫,来自钱钟书 的诤语。
天平的一边是身体,一边是大脑。
想战胜拖延,想战胜懒惰,也许你在不断取胜,但这是身和心的战斗,殊不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与其正面较量,不如绕开这道防线。未谋生先谋败,考虑可能的障碍,再用「如何…那么…」的句式来设定目标。
你需要善用行动杠杆,从目标意图转变为执行意图。
这是来自 认知科学家 格尔维茨 和 厄廷根 的创见。
人生的平衡,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中取静。
光探索,不利用,必然焦虑。光利用不探索,必然同样焦虑。
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文艺青年的忧伤,后者我们可以称为华尔街精英的无趣。
这是来自管理大师 马奇 的智慧。
人之为人,正是因为我们同时具备一颗三心二意的大脑。
能看见的未来不叫未来,你的每一步行动决定了你的未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也许开始时声音很小,甚至身边的人以为是噪音,慢慢的,有人愿意听,开始从心所欲。
在《人生模式》中相遇未来。
鸢飞蓝天,鱼跃清波
阅读这本书,面对内心脆弱时,拥有长期主义的视角。
学会改变时间的尺度,接受体验生活的起伏,人生将会更加坦荡。
建构自己的情绪系统,从无趣中发现有趣,不要去奋斗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目标。
面朝深渊,看见光明。
阅读这本书,在面对层出诱惑时,坚定复利的改变。
人脉代表着财富,似乎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但受制于邓巴数字,人类能管理的人际关系在150人左右,拉开的是线性差距。
但如果投入自修,用十年时间,阅读1000本难度较大的书,容易拥有十倍、百倍与同辈人群的信息差异,实现的是量级跃迁。
前者是多数人选择的阳光大道,后者则是少数人走过的林荫小路。
阅读这本书,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拥有简单行动的力量。
一杯水、一溪水、一江水、大海水。
最小行动,是口号,更是从行动到行动的步伐。
行动的目的不止行动本身,而是塑造自己的习惯。首先,我们培养习惯;然后,习惯养育我们。
行可以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下乘者,不知道模式,自以为大局在握。上乘者,会忘掉模式,无招胜有招。
鸢飞蓝天,鱼跃清波,在天空中翱翔,在大海中雀跃。
在《人生模式》中相遇力量。
人生的工具箱
《人生模式》是阳志平老师过去二十年的文章精选。
这不是一本接地气的书,但这个时代已经太多接地气的书了。
这是一本历经时间的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思维的伸展。
《人生模式》带来了二十四种人生模式。
这不是一本人生的答题册,人生问题也没有万用的解法,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适用。
这是一个人生的工具箱,带着问题去读,你会找到自己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本书,你还是你,但有了这本书,你将有不一样的轨迹。
用爱与智慧拥抱不确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文整理自《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