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丝语里奇读书之地看,灰机

写作的那些事儿

2018-03-27  本文已影响126人  沧海一笑_

文/沧海一笑

声明:此仅为个人观点,无授课之意,不喜可喷。

我觉得只有好的行文风格和独特的文字才能把一个观点或一件要叙述的事说得更加耐读而有趣,让人在愉悦的氛围下读一篇可心的文章本身是件享受他人思想的一个过程,既总结了他人的经验,又汲取了有益的养份,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多年己养成了一种读文的习惯,阅一篇文,首先观其题目,题为文之眼,如同观人像般,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让人心悦欣慰,初见钟情可能便是如此,当然这也仅是你有无兴趣读下去的开始,关健还是要看内容是否有趣,语言有无风格特点,组文结构是否别具一格。如今很多标题党在此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内容上却无深入用心,以至于经常看到一些很打眼的题目被深深地侮辱后而经营成一篇臭不可闻的烂文的事也是屡见不鲜,在此惜墨不涉。

当下写作似乎形成了全民涌入的快车道,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最起码提高了个人的文字水平的同时亦有可能丰富思想、净润灵魂,至于那些想以此为出口点,来改变人生格局或命运的人,则不是件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世间任何一件投入成本很低却又能干成功的事,往往功夫都在“事”外,显然写作就是其中一件。在此背景下,知乎豆瓣简书等各大写作平台上,关乎写作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更有头脑灵活者善抓商机,率先垂范开办起写作授课的行当,开始一路迷踪拳,真不知这一杆子下去能打下多少枣子。但跟风者却如过江之鲫,一时间好不热闹。频频见于各网络平台上诸如“XXX写作训练营XXX天”XXX写作日更文XXX篇“类的文章在显耀的位置映入眼帘,大有名家摆擂收费收徒的风范,也使得众多写作小白纷纷加入,熙熙攘攘,狼烟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雪一片真干净!究其原因,就是当下风起云涌的“写作变现”,我亦怀着探究的心态看过几篇,尽管开头的文字并不引人入胜,但为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是耐着性子付费读了下去,最终还是悻悻无趣铩羽而归。在微信读书里有剩于章节需付费阅读的,我也点读过,但人家还有一个赠阅读币的前提,既便付费,也均为名家,有些虽不算不什么上大作,但也是开卷有益。如今那些沽名钓誉的人倒也不虚伪,开篇不足三分,刀下就要见菜,可谓见利之心,无所不用其极,真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自己写文能不能变现心里还没有点数吗?以为上了几期花拳秀腿的所谓“写作班”,便可行走江湖,扬名立万?真是兴奋的做梦都能把自己笑醒!关键是要看清那些鼓动者的伎俩,就好像现今某些理财项目,声称竹蓝子也可打一筐水来,殊不知,人家看重的是你的现金,而你却只看重人家给的利息,最终鸡飞蛋打、贻笑大方的事就出现了。真正的写作大神们到这来干这些事都丢不起这人!再者说,传统写作(诸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与如今自媒体写作的要求和原则大不相同,传统写作是以文字来进行的艺术创作,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和传承的意义,而自媒体网文,是一种自媒体时代独特的写作形式,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艺术创作,是不以给人带来美为己任的,确切地说是一种快捷的实用文体,只需简洁平实的语言把需要说的事情说清楚就行,传递着是实用价值观。所以,这两者的不同让一些“聪明人”给混淆了,其目的也就不好在此深说了。总之,你若是此行小白,就有被割“韭菜”的可能性。

好了,啰嗦一大堆闲话,也该言归正题了。下面是我对传统写作要求总结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在此分享给大家,望交流探讨,期抛砖引玉:

1)标题

好的标题可以点明主题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以恰当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标题上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标题要简洁明朗,言简意赅,准击命题,高度概括,鲜明定位,点题新颖,不容拖沓,老生常谈。所以,既要抓人眼球还需题文达意,哗众取宠者只能自受其累。

2)结构

在表达一种看法或者一个观点,自然需清晰的脉络和拓展的框架,行文有序,摆明观点,有条不紊,按章叙述,提供详实细节,支撑论点成立,使人读之不烦且明了,阅之不倦而有趣,空空泛泛,言之无物,云山雾罩是为大忌。

3)风格

这里所说风格是指行文风格和语言风格。很多文不出彩的根本原因就是行文太过八股拘谨,语言无特点,没有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随之大流,结果终被淹没在滔滔的众文之中不见天日。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一篇文章的致命要素,任何好的创意和构思都必须以典型的语言为引线,使之形成一个完美有趣的东西,看那些流芳名著无不如此。这样才会把那些平庸且不堪一击的东西抛甩掉十八条街。所以独特的行文风格和精炼个性的语言、语言、语言是写文的利器。

4)可读

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想必谁也无趣读下去,除非是极其专业的学术文章,否则只能置于高阁而封尘。如要具有传播性,一定是那些雅俗共赏的,即能容阳春白雪也可纳下里巴人的好文,所以自以为高深的东西一定要能接受大众的检验,千万别自嗨。

5)沉淀

欲速则不达,一切近乎完美的事物都是经过时间的积淀后完成的,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最后都会被揭开丑陋的伤疤。所以,沉淀下的修改是一场回望的修行,无论是思想还是语言,都逃不过雕刻的修饰,但必须还无人为的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方法仅仅是运用的软件而已,软件运用的再完美也需强大的硬件来运转,深厚的生活阅历,仔细敏锐的观察角度,扎实的语言功底便是这硬件的底气。所以,学点套路是可以的,但无论怎样最终还是要为"硬件"服务的,解决战斗还需靠步兵,不然只能是银杆镴枪头,白费了一番苦心积虑的忙活。

汇报完毕,望有趣者补充能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