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成长励志

撕裂——一种人生常态

2018-05-15  本文已影响61人  林木Join
撕裂

朋友圈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感慨:

人生际遇这事真的很有意思,经常性格张扬的人选择稳定和精致,性格保守的却走向创业还越发坚韧,优等生选择了平凡,中等生却在追求卓越,20岁的人浑浑噩噩颓废荒唐,30岁的人却敢闯敢拼越挫越勇......很多时候,选择看起来很多,其实往往都是不得已,却又把每个人推向不同的轨迹,相聚别离又重逢。

我喜欢和不同的人聊天,聊多了也就发现,这种撕裂在人生中是一种常态,对于个人而言更是如此---人本身就是分裂的。

那次妈妈戏谑的告诉我孩子的培养真实挺有趣,她的一位朋友是非常严厉又尖锐的母亲,但她的女儿却温柔又脆弱,身上丝毫没有任何脾气。同一个生活环境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心理学对这个命题早有定论:在童年时期,我们是通过模仿父母、减少我们受到的伤害,学习伪装而形成的本体的性格;作为成人,我们依然会与记忆中的本体保持某种联系。你看严厉的母亲培育的并不是严厉的女儿,人生轨迹从选择的并非我们原本以为的那样。

存在几个自我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的培养,自我本身也是一种撕裂。我在不止一本书中看到这个有趣的观点---人毫无自由意志可言。斯宾诺莎认为自由意志是幻觉,丹尼尔卡尼曼认为自由意志很有限,赫拉利认为人压根就没有任何自由意志可言。现代脑科学也从实验中证明了,人的左右脑是分隔开的,如果两个大脑的连接器断了,你所真正想要的和你去描述的就会完全分裂;反过来,人的两个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从根源上是分裂的。你当时一瞬间的感觉是一个自我,事后对这个体验的描述又是另一个自我,而通常体验自我没有太多记忆,只能留存高峰体验和最后体验,如此以来,叙事自我便会歪曲真正的体验自我。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似拥有极大选择空间的决定,甚至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选择,都其实是被局限后的选择。撕裂是一种人生常态,这是一个人生底层规律,你需要经常是发掘哪个才应该是那个场景下的你,也就是场景下的角色化。

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岁月才能把菱角分明的人摸得圆滑,因为这才是处世之道。个人是如此,群体也是,甚至城市也是这样。

就拿我自己来讲吧。我不经常打游戏,但我打起游戏来要命。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极度自控的状态,安排规划实践自己的计划,一切都有条不紊;但由于工作和上学分别在深圳和广州,在深圳时候,每天生活被规划的满满当当,可每次回到学校,瞬间转变状态,看电影、打游戏、睡懒觉,沉迷于此竟丝毫不觉得愧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年,我之前思考这个现象是觉得自己张弛无度,还给自己在深圳的计划松绑,给自己在广州的生活上弦,结果只坚持了几天。现在回想起来就是没有处理好多个自我的转变。在学校就应该是一种学生的身份,学习、上课以及读书打游戏,而在深圳就应该是创业者的身份。两者间虽然也不应该因为地理位置区分那么开,但至少我发现,这一点是平衡工作和休闲的一个支点。

这样的撕裂还发生在我们国家的群体身上。中国的产业工人(包括农民工)约有3.1亿人,在宪法上他们是这个国家的领导阶级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是被边缘化和被漠视的群体,整个社会完全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人群的角色定位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大不相同,这个结果也是合理但要改善的。为了政治正确,不予探讨。

哪个城市是你的愿望

我去过三次北京,见过最繁华的三里屯和中关村,也居住过偏远的通州的某个小村落;遇见过一群年轻人喝咖啡谈创业谈梦想,也面见过一群农民工吃干饼谈论着稀薄的工资。一边是为了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都市人努力向上攀爬,一边是为一个城市献出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青春的人。城市的发展只不过是能量的转移,用血汗供养精英。可即使这样,谁不愿意成为精英?

很多成功的人对这点都深有领悟,并且对此也有着自己的对策。查理芒格形成了自己一套多元思维模型,以更好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角色去观察,由此做出做科学的判断;达利欧时刻提醒自己要用高层次的自己对抗低层次的自己,随时保持开放的头脑以接受冲突背后的缺陷并改正。

所以,明白撕裂是人生常态后,我们要怎么做?如何去探索?又去探索什么?这些行动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生如同一个巨大的谜团,如若不想被蒙蔽,就亲身去发现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