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学习笔记 -
26日学习笔记
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胡老师的《古典诗歌要素在新诗中的转化》,可以说感受了一次心灵的冲击。
胡老师通过给我们深度解读许多首诗,从新诗和古典诗歌的不同、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声音、物像、意境、构思、汉语作为一个“超稳定系统”这七大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尽又有趣的分析。
胡老师说,传统是不断流动的东西,传统是不停地在更新的。诗歌的阅读是要交汇、要讨论的。新诗和古典这两种各完成哪些任务?表达哪些功能?胡老师带我们一起深入解读了陈黎的《战争交响曲》、以色列的阿米亥的《嘎吱响的门》、郭沫若的《夕暮》等等,让我们认识到了新诗和古典诗歌的不同,正如废名所说“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新诗的内容是诗的”,让我们明白,分行排列的句子并不是诗,得看它是不是有新诗的内容,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新诗继承古典诗歌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发现晚唐温、李一派与西方现代诗歌类似,还有出口转内销,比如美国是庞德的《神州集》。
胡老师通过对崔颢的《黄鹤楼》还有其他一些诗的解读,让我们明白了由声音听情感,了解其中的情绪,领悟声音与意义的完美结合。
新诗的一个困境是走不出古典诗歌的阴影,古人已经写尽物象,今人难以超越,只能在古人的经典词句的启发下再创造。
王维的《鸟鸣涧》,以动写静,由鸟鸣叫写出山的静,而且又有生机。
杜甫的《夔州歌十首》之九中“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不可忘”三字声音壮,用声音表示伟大,比“系人思”三字有力量多了。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构思上新诗有什么延续和更新?通过解读古顾城的《远和近》,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架内,就会有特别多的可能性。
我们来读一读顾城的《远和近》。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首诗,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
云,是漂流的,远方的,幻想的,动荡的,充满不确定性,预示着未来多种可能性,有种新鲜感。而“我”,是世俗的,近在眼前的,没有什么神秘感。
“云”的古典意境,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比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比如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还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云,飘逸,自由,令人心生向往。
汉语从声音的多样化、物象的主观化、意境的戏剧化、构思的深层延续这几个方面来说,是一个“超稳定系统” 。
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表达感情和感受,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
我们以拥有优美的古典诗歌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