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小说看的人不一定多,看的人多的小说也并不一定优秀——《独立
第一次写这篇小说的读后感还是在读到四分之一处的时候。
那时因为主角的感情基本已经定性了,所以我料想剩下的部分会注水严重。但是我没有想到作者真的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
因为作者是以四个故事单独讲述的,以1991年,1995年,2003年,2015年发生的故事分别讲述的。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也对应了主角不同年龄段的心态。
1991年是主角相识的故事,1995年则是主角定情的故事,2003年是主角情感高潮部分,而2015年,兰生与莘野在一起也将近了20年,情感很稳定,这一部分更突出的是兰生对于整个电影行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对于后辈的栽培。
这样的设定,这样长的时间线,完全不同于当代的大部分小说。
我看的很多小说基本就是,主角经历了千辛万苦走到了一起,故事happy ending。
而这部剧则是演绎了主角的一生,在网文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这部小说的每个故事都严格的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规则,就是很规矩的讲故事方式,很值得学习。
它并没有像一般的小说故事性,冲突性那么强,大喜大悲,反而是更类似那种细水长流的讲述。
作者的文笔也是在线的,字里行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兰生的热爱,兰生的坚守,都让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
不过因为我是第一遍看,虽然也会关注一些叙述方式,写作手法,但是更多的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如果是要学习的话,还是要看第二遍,学学作者是怎样把人设立住的,还有作者是怎样以简单的文字走入读者内心的。
我现在看小说,会一半站在作者的角度,一半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就是:这部小说虽然非常优秀,但是它的叙述方式以及讲述的故事不是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优秀的小说看的人不一定受欢迎,受欢迎的小说不一定是优秀的小说。
这部小说涉及的太现实了,反观现在的网文读者,基本不能接受这样专业的叙述,只是一味的磕感情线。
在我的认知内,这绝对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事物的成功,都摆脱不了天时地利人和,可能这部作品还是差了点东西吧。
“百年光阴如梦蝶”,在剧里,谢兰生真的活到了一百岁,在番外结束时,那个兰生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了。
不过走过一生的兰生,还是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拥有挚爱,无论是电影,还是莘野,他并不孤单。
我们通过一本书了解了他的一生,那个年少时鲜衣怒马,为了挣拍电影的钱,去动物园扮大猩猩,去大学卖地图,甚至想掏茅坑捡钻石,虽然被莘野拒绝了……
那个活泼向上的兰生,那个永远温柔的兰生,那个没有说过一句硬话,但也没做过一件软事的兰生。
故事结尾确实一位老人,垂垂老矣,爱人离去,自己靠思念与仅有的希望独活,尽管兰生认为他是不孤单的,他曾拥有过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但在各位看官眼里,还是不自觉的湿了眼眶。
兰生的一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