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年谱,千古妙法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思雪_2988
一生年谱,千古妙法

一生年谱, 千古妙法

------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有感

    宜山一中  薛思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明大儒顾宪成《讲义》有言:“这章节,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之妙法。”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是修境;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是悟境;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是顺境,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人的一生是不断积累的一生,是不断超越的一生,起始于猛然醒悟的“志学”,成长于几十年岁月的磨砺,追求于“从心所欲”而有分寸感的至善。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方向,三十岁能懂得礼仪成家立业,四十岁(随着知识和经历增多)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不怨天,不尤人),六十岁的时候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到七十岁就达到随心所欲,但不会违反了规矩(法律法规)。”这是孔子一生的年谱。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坎坷艰辛的经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学习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就是崇善的心灵的自由,精神家园的最高境界。

孔子一生,栖栖一代,终生碰壁,身否道穷,坚持真理,矢志不移。经过了艰苦卓越的人生历程,他最终让自己从一个流浪的学者成为国人心中的圣人,千秋万世之师表,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在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途中,他写下了《论语》,一部东方的圣经,一个民族的经典,一本华夏的史诗。作为《论语》一个普通的读者、爱好者,向学生传授《论语》的师者,我平时对孔子《论语》最真的感受是“率真和朴实”,孔子是率真,《论语》是朴实的,率真得通透,朴实得干净,没有一丝的杂质。真理,都是朴实的;朴实的,不一定是真理。孔子只是把所见、所闻、所想所记录,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喜笑哀乐怒叹达,此外,似乎没有半点出名的杂想,也没有半点惊天地恸鬼神的气志;我想惟其如此,这个人这部书才能千古流芳,惠泽大众,感化世人,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恒的信仰。

孔子的喜笑哀乐怒叹达,也是我们家国民族的文化情怀。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孔子食尽人间烟火,吃遍五谷杂粮,经历人生百事,惨遇人间万辱,流落人间百地,却有如此通悟,实在是太伟大了。孔子之哀,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孔子之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没事的时候,喜欢跟人唱歌玩,唱得兴高采烈,他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此刻的孔子童心未泯,风趣搞怪,让我们看到圣人的可爱的一面。孔子之怒,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孔子得知季氏八佾舞于庭这种僭越道德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行为时,便极为愤怒地说道:“他用六十四个人的规模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僭越礼制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言外之意就是有一天,季氏可能要谋反,极为不齿和愤慨。孔子之叹,孔子站在河边,感叹到:“消逝的时光正如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流去啊!”这正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孔子对时光的感叹,更是对自己在五十年间没有大成就的叹息啊,其中又饱含了多少曾经的沧桑。孔子之达,孔子对生死学习的道理的通达更让我感到绝妙。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只答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情还没有明白,怎么失想看去待奉死人?孔子也挑明了,学习要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不要去思考虚无玄远的东西。子路听到这个回答后先是震撼,然后不甘心。又问:敢问死。孔子淡淡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都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两句雷人的回答流传了千古。孔子提出:“不怨天,不尤人”,这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名言,但这区区六个字做得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放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推向他人同时意味自己少了许多开脱的理由,这是多么的难啊!

孔子为何可以做到如此的豁达干净呢?因为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悟通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交友之道,人生理想之道,终于,孔子也走到了尽头,一个结束他也让他永生的时刻。孔子一生喜欢唱歌,他也是一个诗人,孔子临终前给我们唱了一首歌,惊天地为之泣鬼神的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泰山崩了,天柱折了,哲人去了。哲人去了,泰山崩了,天柱折了。从此,一个巨人永远停止了思考,留下了永恒的思想。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这本书,这句话,一如孔子,让我们细细品读。孔子,一个国家人民的万世师表;《论语》,一个中华民族的永远信仰!

我想,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不仅是一个学术大师,也许是一个网络大咖,一个极具争议的公众人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有一千种经历,就有一千种解读;有一千种心情,就有一千种感悟。同样,对《论语》的解读,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解读的是一种心情,阅读的是一种人生,品读的是一种感悟。钱穆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中如果没有起起落落,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也就不会有晚年从心所欲的幸福。人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都会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相信自己,每一个努力的生命都会有辉煌的时刻;相信岁月,每一次成长的蜕变都会有丰厚的回报。一如孔子,一如你我,千古如是。

一生年谱, 千古妙法。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残酷真相后,依然相信生活,热爱生活。从这个意思上讲,孔子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一生历尽坎坷,千帆阅尽,依然满怀激情,九死不悔,为自己的儒家学说,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奔与波,鼓与呼,推与行,直至生命凋零。今天在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日,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此刻,我心怀无比虔诚地在键盘上这篇文字,耳畔仿佛传来了孔子在弹奏其《幽兰操》时,那穿透时空的苍凉悲壮的弦音和歌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2568周年纪念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