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就这两瓶啤酒,我们从阮籍的青白眼儿聊起
“青白眼”这个词,最早可见于《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阮籍这个人有一个癖好,见到不投缘的人,就把眼珠子往上一翻,以白眼视之。反之,如果对方合了他的眼缘,他就会用黑眼仁儿正视人家。
1
据史书记载,阮籍居丧期间,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丧,他正眼也不看人家一眼,弄得嵇喜好不尴尬,最后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弟弟嵇康听闻哥哥碰了一鼻子灰,马上就带着美酒和五弦琴来找阮籍大摆龙门阵,阮籍一听是嵇康来了,马上用青眼视之并以对待革命战友般的热情来招待他,这一次真是宾主相欢,兴尽而散,而青白眼的故事也就这样流传开来,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青睐有加这个成语。
和阮籍一样,嵇康自己也是个有脾气的主。有例为证,第一个是阮籍有一次带着后来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去见嵇康,嵇康看到王戎,脱口就说,“哎呀,你怎么带了这么个俗物来败坏你我们的兴致!”王戎见状,也赶紧说了句:“你们这种人的兴致岂是旁人所能败坏的!”,一问一答,主表其意,客达其情,一来一往,妙趣横生。
第二个例子就是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要升官了,当时司马氏代曹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一想到自己的老朋友嵇康本身就和曹魏政权沾亲带故,再加上才高于世,一举一动都在司马政权的注视下,山涛就想,不如自己送个官给嵇康,只要他答应做官,就代表他愿意和司马家合作,这样也可保他性命无虞。
于是,山涛满心欢心地向朝廷推荐了嵇康。要是放在今天,你有一个当了大官的朋友如此地急你之所急,想你之所想,这不啻于中了五百万大奖,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想到拒绝?谁料嵇康这个直性子,二话不说大笔一挥,写了一篇“帮助”山涛留名青史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篇文章里嵇康说人和人相交,“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那我嵇康的天性是什么呢?就是七不堪和二不可。所谓七不堪,概括来说,就是不喜早起,不喜端坐,因虱多身痒不喜穿官服迎来送往,不喜处理公文,不喜吊丧,不喜俗人,不喜官府,不喜事多心烦。至于两不可就更直白了:一、受不了虚伪,尤其是西晋集团提倡的那一套儒家礼法;二、受不了委屈,嵇康说自己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所以你看像我这样的极品,怎么可能当得了官呢?
很快,嵇康的这篇风格清峻,立意超俗的文章上了当时的热搜榜,他“成功”引起了西晋统治集团的注意。
第三个例子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新晋权贵钟会本是嵇康的小粉丝。当初,他写了一篇自认为不错的哲学论文,特别想让当时的学术泰斗嵇康给点评点评,但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和声望不足,于是他只是把这篇文章隔着墙扔到了嵇康家门口,自己一溜烟儿地就跑回来了。回家后,钟会就开启了傻等模式,可是左等右等还是没有等到嵇康对自己文章的点评,钟会坐不住了。这一次钟会想到了借势压人,叫来一群和他一样鲜衣怒马的权贵公子,一起去造访嵇康,谁知道嵇康和向秀看到这群新进贵胄,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谦卑不安,反而还是该拉风箱的拉风箱,该敲铁的敲铁。
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样的阵仗下,谁先动,谁就输了。钟会先动了,本来走了也就走了。可是在他要走之时,嵇康千不该万不该,问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问的轻松,却话带机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是听到了什么才过来?(又)看到什么要离开呢?”钟会回答的也是绝妙,他说“我是听人说你(牛)才过来,等到来了以后,看到你也不过尔尔就离开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句话为嵇康最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裴凯评价钟会“如关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这和上文嵇康说自己“刚肠嫉恶,轻肆直言”何其相似?这样的两个人,除非没有冲突。若有,以他们二人的性格,就只能留下一个。
后来的历史向我们证明,嵇康之死,钟会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2
再回过头看阮籍,这个青白眼的性情中人。在好友嵇康死后,再也不拒绝西晋朝廷抛来的橄榄枝,不过为了自己内心少受点煎熬,他以步兵衙门陈酿多,请求担任步兵校尉一职。阮籍虽然也曾以大醉六十天推掉了和司马氏的政治联姻,但在最后,他还是没能逃掉属于他的定数,即写成了那篇劝司马昭加九锡称晋公的《为郑冲劝晋王笺》,而这也成为了阮籍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政治污点。
当初那个和嵇康斗嘴的王戎,后来成了一个守财奴,你很难想象竹林七贤里会出一个守财奴,他家大业大官也大。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躲在家里和老婆算家产。据说,王戎女儿因为欠家里钱没有归还,等到回娘家时看到了父亲的冷脸,这才想起旧事,连忙还上欠款,在这之后,老父王戎的脸上才绽放出了如花的笑颜。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大俗人,却在幼子早夭后,痛不欲生,几成泪人,别人劝他不需如此,他却以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堵住了那些故作高蹈状的名士之口。
山涛的一片美意付诸东流,还被好友奚落了一顿,按常理推之,以后应该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节奏了,不过让各位看客没想到的是,山涛不仅没有怀恨在心,而且还替嵇康培养了一名优秀的儿子——嵇绍,没错,就是鹤立鸡群的那位小哥哥。当初嵇康在临要行刑前,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儿啊,你别怕!)有山巨源在,汝不孤矣!”从这点上看,嵇康是深知山涛为人的,虽然他点名道姓的“奚落”了山涛一番,但是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会成为孤儿。
而那个曾陪着嵇康一起打铁一起疯狂的向秀,在嵇康死后,也出任了西晋朝廷的官职。只是某一次,当他重返昔日好友的住所,看到风景依稀,但已是瓦碎灶冷、人走屋空,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他写下了那篇有名的《思旧赋》。
阮籍的青睐有加,成就了嵇康;山涛的另眼相看,惹到了嵇康;嵇康的漠然置之,激怒了钟会;王戎的率性而为,成全了自个儿。
从前,总觉得阮籍是懦弱的,就算不能为嵇康报仇,也应该誓死不与西晋朝廷合作,不然他对嵇康的青睐有加又有什么意义呢?觉得王戎是虚伪的,顶着竹林七贤的名头,眼睛里却全是money、money、money。觉得山涛是个大圣人,这一辈子若能交到一个像山涛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幸事,所谓肝胆相照也不过如此了吧!而钟会真是一个小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可是越长大才越发现,一心求死和无妄之灾是两回事,阮籍不是犬儒主义,他需要妥协,因为他不是一个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整个阮氏家族一家大小的性命都赖他保全;王戎并不虚伪,他从最开始就没否认过自己是一个俗人,而俗人所追求的,往往就是身心可以感受和触摸到的幸福;山涛是个好朋友,这不假。但是山涛真的是嵇康的知己吗?如果是,他怎会不懂嵇康之心,不了解嵇康之志,做出推荐嵇康担任晋朝官员这样的决定!至于钟会,作为一名政坛新贵,两次受到长者无声的蔑视,是不是就应该忍下这口气,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呢?
从正面的人性上讲,就应如此。可若换成是你我,谁敢说午夜梦回,自己在心里没有过一丝恨意呢?
3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曾和我说过一件事。他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了一名以说狠话著称的老师,这个人毒舌的程度可以达到让全校师生都谈虎色变,甚至你还可以在网上找到他的毒舌语录。有一次,语文组里聚餐,他在敬酒时用语言“调侃”了我朋友的名字。或许在他看来,这还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朋友而言,这却是赤裸裸的羞辱,不过因为他当时是一名新人,在当地又没有任何根基,所以只能把这口气生生地咽了下来。若干年后,朋友和我说,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一定要回到当时,把这句话怼回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上位者,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居下位者,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泰戈尔就说过:“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
我朋友不是小人,他想要的是当面锣对面鼓地把这口气争回来。但是钟会是个小人,对待这样的小人,不仅不可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蔑视,而且你一定要对他青睐有加。
唐代郭子仪有再造唐朝的功劳,并且位极人臣,但是他以诚待人,一点不摆功臣的架子。平日里有人来王府,他也不会让侍女退下,但是只要卢杞一来,郭子仪总会让侍女全部退下,独自靠在桌上等待他。对此,有人疑惑表示,认为卢杞不过是个中丞,为何郭子仪要对他搞特殊呢?郭子仪认真回答,卢杞长相丑陋且心胸狭窄,女人们一看见他的脸就会嘲笑他,而一旦嘲笑他就必会被他记在心上。他日卢杞得志,必定会报这个仇,到时候就是王府灭族之时了。事实证明,郭子仪担心的没错,卢杞后来得志,果然对当初嘲笑过他的人加以报复,但是却独独放过了郭氏一门。
4
历史的夜很深沉,我们总想在里面找到一根火把,可是火把毕竟有限,我们目力所及的地方,也不过只有这样大。在那些火把照不到的地方,我们习惯按照自己所理解的人心去推演,以为这样做了,就会妍媸美丑,高下立见,殊不知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在以己度人。面对历史和历史中的这些人,能做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同情,就不枉我们和他们相遇一场。
最后,愿我们在有生之年,居上位时,不以盛气凌人,不以傲气骄人;居下位时,即便没人对我们青睐有加,我们也要对自己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