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友情的区别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梦想梨子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私以为这两者是绝对不能撇开主观因素来谈的。因为他们都从属于感情,而感情却是理性的对立面。

他们的区别在我看来,是根据个体意志来判断的。不过从理论上也可以分析一二。然而此处我只分析年轻人的爱情与友情。中年人的感情之分我尚无可探究之处,孩童之间却极少有明确的爱情观念,因此这两个年龄段我暂且撇开。

第一,界限感。

社交礼仪上我们所熟知的安全距离是1.2米。美国心里学硕士邓肯说过: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你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你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而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则更加细致地说明这个问题:CIA的心理专家通过对人们空间渴望和态度方面的心理研究,认为心里安全距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程度的距离段:身体体表以皮肤为起点至人的一个中指长度左右的这段距离,可以称为亲密距离,这段距离上接触的人大多都是夫妻、情人、亲密无间的朋友、亲人等;另一个距离段就是以亲密距离为起点,再向外延长大约1.3米左右的距离,总长度大约1.5米左右的个人空间,可以称为人际交往距离,在这个范围外围的谈话、交流会比较舒服,在熟悉的朋友圈之间的交往就是在这个距离外围,如果侵犯了这个距离,个体的安全感就会降低,并且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亲密距离之内的人之间的交往是允许有体表皮肤接触的,而人际交往距离则一般不允许有皮肤接触,当过分逼近交往的人时,会把不安全感强烈地传递给对方,这样对方会有拒绝与你交往的感觉产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交往。

所以依次看来,爱情安全距离是小于友情安全距离的,并且在个体安全感上爱情大于友情。

当个体允许另一个人更加亲近他时,就代表着安全距离缩小,安全感放大,友情加深。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时候友情是极有可能滑向爱情的。学生时代的友情变爱情是最常见的例子。

第二,激情因素。

激情因素从身体机理上来说,就是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物质的变化。爱情的激情提现在肾上腺素急剧上升,多巴胺分泌旺盛等表现,通俗来说就是心跳加快、心头小鹿乱撞、面红耳赤、手心不自觉出汗、手忙脚乱,此时大脑也是非常亢奋的,并且容易出现错误指令(这些指令举个例说明:比如明明厌恶某物却突然表现出无所谓或者喜爱。)然而友情的激情抑制是比爱情更稳定的,友情的激情上限比爱情低,下线比爱情高,平平淡淡起伏不大。

所以,众多电影桥段和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爱情的身体反应比友情大许多。一个人结识新朋友和一个人遇到喜欢的人这两种反应想对比也是落差很大,身体对爱情的敏感度比友情更高,做出反应更大更复杂。

拓展一下,聊一聊最热门的话题:分手之后还能不能做朋友?

这个问题涉及到爱情和友情,并且在特殊条件分手之后这二者能否共生的探讨。

我的答案是不能。

先从第一点出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界限感非常低,随着时间推移甚至可以为零,所以分手之后重新强制性回到安全距离,这件事情是不舒服的。并且大多数人分手之后找不准那个界限,如果仍然保持联系,久而久之两个人都会迷失,没有清楚的界限感是很危险的事,诸多麻烦(除了爱情其他凡尘琐事都是如此)就会应运而生。

第二点来看,两个人在一起时激素水平偏高,但是在预谋分手时开始逐步甚至急剧下降,分手后暂时“归零”,过一段时间呈海浪般反复,所以会产生复合又分手、分手再复合的循环。当然即使人刻意取消这个循环,他仍然有海浪般的起伏,这是不可消除的身体反应。

此外,再特殊一点的,之前在一起时不太有激素反应,简言之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的,因时间变化,某一个时候他们是有可能相爱的;反之爱得浓烈的也可能某一刻突然不爱。激情是不可掌控的。

回归到友情上来,友情一直是良好的持续稳定的界限感和激情水平,所以经历过爱情的“狂风暴雨”后难以回到正常友情状态。

因为,人是有记忆的。记忆可以模糊界限调整激情,可喜亦可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