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一个好妈妈,这4件事千万不要做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深入人心,今有把三个儿子先后送入斯坦福大学的陈美玲,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影响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
毫无疑问,每一个家庭中,妈妈几乎都是教育孩子的主力军,她们活跃在各大育儿群、不断学习着最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成为更好的妈妈。
然而教育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再努力的妈妈,也常常会有焦虑、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
想当一个好妈妈,下面这4件事最好不要做。
01太唠叨
我曾经在一次亲戚朋友的聚会上,见识过一位妈妈的唠叨,从开始吃饭就一直唠叨孩子:
“好好坐,别乱动”
“看着点杯子,别打翻了”
“吃没吃相,看你吃的到处都是”
“又跑哪里去啊,快过来吃饭”······
可这些话对那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效果,还是满屋跑,根本静不下来坐在凳子上吃饭,耳边充斥着妈妈絮絮叨叨的叫喊声。
直到爸爸看不下去了,严肃地说了一声简短的指令:“坐下吃饭。”孩子反而乖乖过来吃饭了。
“杯满则溢,月满则亏”,妈妈话说的太多,唠叨的太多,教育的效果同样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比如孩子房间脏乱还不收拾,唠叨的妈妈可能会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看看你的房间,多乱?这么大人了不知道收拾一下吗?非要我收拾,你知道我每天多累吗?”
直接描述客观事实和你的期望会更好,比如:“你的屋子有点乱,如果你可以收拾干净就太好了!”
02溺爱孩子,没有原则
很多妈妈在面对可爱的孩子时,有点“感情用事”。
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对孩子有求必应,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保护他不受任何伤害,希望他无忧无虑地长大。
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火了,再次带热了一波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我们能看到苏家父母因为陈旧的观念,一直伤害着女儿苏明玉,同时也用溺爱养育出了两个带有性格缺陷的儿子。
同一个家庭,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孩子:坚强独立的女儿与自私糊涂的儿子,泾渭分明。
花钱最多,最得宠的明成,最后变成了网络上人人喊打的废物。
可见父母付出的关爱与孩子长大后的成就,并不总是成正比。
父母爱错了方式,花错了钱,真的会害了孩子的一生。无原则的妥协、什么都满足的溺爱,只会养出自私、软弱、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差的孩子。
真实的生活是残酷的,总有一天孩子要独自面对一切,没法一直依靠别人。
做一个智慧的妈妈,就应该懂得早早培养孩子自理、独立的能力。
03太强势,为孩子包办一切
通常谈起妈妈,都是温柔、善解人意的样子,然而现实生活中仍然不乏一类强势的妈妈,她们脾气大,要求严苛,在家里说一不二。
这类强势的妈妈背后,是对孩子密不透风的控制,喜欢为孩子规划好一切。
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大到选什么兴趣班、学文科还是理科、报什么专业,都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孩子没有话语权、选择权。
结果只会养出懦弱的儿子,霸道的女儿,而且孩子缺乏主见和自信心,难成大事。爱孩子要有原则,规则感十足,孩子才能适应社会
不要做一个全能的妈妈,为孩子打理好一切。适当放手、放心、信任孩子,允许他勇敢探索、试错、做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
偶尔示弱,让孩子为自己、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会更有责任感和自信心。
04说爸爸坏话
朋友有一天非常苦恼,倾诉说:“我妈在我面前控诉一辈子我爸爸如何如何不好了,今天还当着我老公说,我真是忍不住了,说你都说了一辈子了,有这个说的功夫,早离婚不跟他过了。气的我妈都掉眼泪了。她就是这样,整天不是我爸不好就是我奶不好,真是烦透了。”
“小时候,就开始说我爸不好,有一次老师留了个题目《我的爸爸》,我开心就是这么写的:我的爸爸是一个懒惰的人,他每天在家里睡大觉,而且脾气也不好,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妈妈肩膀上,妈妈既当爹又当妈~~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爸爸暴怒,妈妈开心喽。”
经常一起生活,妈妈可能会在孩子面前抱怨父亲“爱说谎”,“没用”,自己的父亲被说成是废物,爸爸是孩子的一片天,对孩子来说很痛苦。因为孩子会自卑,虽然母亲并不是想伤害否定孩子,但是却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爸爸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男人,妈妈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女人,一个家庭的安稳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父母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正面的,妈妈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
这些负担、迷茫和压力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而且,在这样环境中成长,孩子也容易沾染上这些负面情绪,学会抱怨、说别人坏话。
对孩子来说,他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爸爸妈妈能彼此相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他会充满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积极而自信。
每一个孩子对父母都有天然的讨好情结,他们本来就不应该被强行的拉入冷战和离婚大战之中。
婚姻是二人世界,理应由成年人自己自行解决,但是多数不懂得轻重的父母拿孩子当筹码,来挽回自己在婚姻中的弱势,每每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有些自鸣得意。殊不知,孩子心理又有何滋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