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风光过后的“分答”还能走多远?

2016-07-12  本文已影响34人  咸蛋君233

早在5月份,一款叫“分答”的付费问答类产品火了。推出仅一周,便刷爆了“朋友圈”,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对之赞赏不已,当时有朋友问我怎么看这款产品,我说了一句扫兴的话:我不太看好。

朋友当即表示我太武断了,并说这可是罗辑思维都投资了的。言下之意可能是我一个刚毕业之人,不知天高地厚,毕竟投资人是名人罗振宇,当然还有王思聪等,加上当时在分答上的名人艺人很多,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我在这时候说这样的话,未免着实扫兴了些。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物的外表光鲜便会褪去,本质也会一点点暴露出来。两个多月后的今天,再回头看我当时的那句话,是不是觉得没有那么刺耳了呢?

其实当时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经过一系列的思考的。分答,其实说白了是在行的一次被动转型,两者皆属于果壳网,在行主打线下约见。但是今天的在行,线下约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对于大咖们来说,线下约见的费用并不高,几百元的约见费用还需要耗上半天的堵车时间。在行的这种模式对于大咖们来说,偶尔一次两次的见面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长期约见网友就不太现实了。对于一部分网友来说,甚至也会觉得几百元的价格有些花的冤。

于是,越来越多的行业大V开始不应约见面,在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无奈之下,眼瞅着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在行只能着急忙慌地推出分答。

相比在行的线下约见来说,分答这种线上提问的方式门槛就要低很多,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专家们只需要抽个空闲时间回答就可以,这样大幅提升了知识问答的效率。

回到之前的问题:

“分答”还能走多远?

不可否认,分答(包括知乎Live)的这种知识付费分享模式,无论对提问者、回答者及平台都有一定益处,但是还存在着以下3个问题。

1.用户知识付费习惯并未养成。纵观整个国内,大多数国人还没有为知识付费的习惯,要让一个用户为了一个问题付几十块甚至几百上千元的价格着实不容易。

2.专业度低。有分答账号的可以登陆平台看看,所谓的知识问答实际上大多是围绕着一些明星大V,对于一些领域的专家,鲜有人问津,大多数用户关心的是明星八卦问题。或许对于少部分的明星大V来说,设置高门槛价格会让他们有一些动力。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你会动不动花几千元去问明星一些问题?其实你听过平台上的部分明星的回答也会发现,很多回答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3.持续性低。前期为什么火?因为前期请了一群名人在上面,所以火了。但是这份热情慢慢褪去,大家也会慢慢遗忘了。现在平台上很多明星的主页,你会发现他们回答问题的频率越来越低,有的好几天才回答一个问题。对于这些明星大V来说,一开始可能有一些粉丝来问,但是仅仅是“一些”,问完了也就散了,或者说听了回答发现也就那样。

分答的路在何方?

用户的付费习惯可以慢慢培养,但是如果平台一开始的定位就偏离了航道,最终只会迷失自我。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地域和人数上的限制。用户只要喜欢分享,通过手机就能实现随时随地分享,这极大降低了分享者与被分享者的时间成本,也破除了诸多沟通障碍。

从分享者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用户就喜欢知识分享,在他们看来,分享就是一种快乐。而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追求知识分享变现和个人品牌塑造,那么知识共享平台就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

从接受分享的用户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专业细分领域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需要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给予帮助和解答。随着市场教育的不断深化,用户对于这种专业知识解答的付费习惯也将会逐渐培养起来。

随着知乎Live、分答等知识共享平台的涌现,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涌入到这个领域来,即便知乎Live、分答们倒下了,还将会有更多的知乎Live、分答涌现出来,中国的知识共享经济才刚刚拉开帷幕。可能深耕于垂直领域,才会是未来共享经济更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