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善者美文美德校园•青春•情感•成长•励志三有斋

归隐第一人

2019-02-17  本文已影响468人  秋风宜人
陶渊明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摘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在《桃花源记》中,他用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之美景,令世人向往,也是作者内心的渴求。这样一个,恬淡自然,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作者一种短暂的心灵安慰罢了!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幻想这样一种祥和的社会?这和他的天性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陶渊明从小就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对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无限向往。他曾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诗句。由此可见,陶渊明是多么的希望过一种安逸的归隐生活。

他曾经四次辞官不做。二十九岁时,他出任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干几天就不干了。州里又招他做主簿,他是坚辞不去。七年之后,又出任参军,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奔丧。最后出任彭泽县令,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县令,便辞职回乡,从此过上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说白了,就是不爱做官。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就是,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十分不满。在诗人眼里,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任何出路的。而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令魏晋以来的文人名士胆战心惊。因此,要想保全自身的清白,唯有退隐山林,躬耕陇亩。在双重原因作用下,就促成了历史名篇《桃花源记》的诞生!

所以,当陶渊明经历四次辞官之后,看破红尘,就真正的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起了田园乐趣!有诗为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除了忙于耕种,其余的时间就是交友,饮酒。自给自足,怡然自乐。而且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一天不可没酒。他的诗文中几乎每一篇都有酒的描述,嗜酒成癖,世人皆知。

如果这种有酒有朋友,衣食无忧的生活,能够一直延续,陶渊明可以说是快乐如仙了。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陶渊明也遭受重创,生活极度困苦,但是他丝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最终,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堪称归隐第一人,可敬!可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