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明道若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美言、辩、博、积,这些都是争,争的原因只能是私欲。

美言,是因为贪图名利,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不是贪图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就好了,说那么多漂亮话干什么?漂亮话说多了,自然就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踏实做事。不做事,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办法实现。

日常生活中,咱们听到那些大包大揽夸海口的人,动不动就说“这事包我身上了!”自己可要留个心眼了,这种人十有八九最后会让你失望。为什么呢?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用心去琢磨这件事的难度,精力全花在了口舌上面。反倒是那些沉吟犹疑,把丑话说在前面的人,你倒是可以相信他。他们真的花心思去思考了,也清楚的知道难点在哪里,有一个正确的预期,也有预案,遇到困难才不会糊弄,这样的人才能给你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怎么对待这两种人呢?

巧言令色的,一定要追问,你打算怎么干?你觉得难点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实现不了计划?如果实现不了,有什么补救措施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问题,帮他们重新聚焦,这样可以避免不少麻烦。

犹豫不决的,同样是与他沟通这些问题,目的是帮他们把问题摆出来,梳理清楚脉络,一个一个给出应对方案。这样,消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调整彼此的预期,让事情可以顺利开始。开始之后再快速迭代,防止裹足不前,防止跌倒就爬不起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形式逻辑的特点是,假设相同,双方通过形式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就必然相同。如果不同呢?说明一个人的推导过程错了,这个人并不擅长形式逻辑,就是不善。如果是“善者”,大家的答案本就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辩论呢?

如果是价值判断,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下,本就没有固定标准。有人爱吃甜豆腐脑,有人爱吃咸豆腐脑,哪种好吃?有必要辩论吗?如果有,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得出结论之后要如何做?难道要消灭甜豆腐脑?所以,价值判断就是私人的事情,不需要辩论。

如果有人非要跟咱们辩论怎么办?

告诉他,“你高兴就好!”如果还是不依不饶怎么办?离他远点,不要无谓的浪费生命。

求知欲有时候跟繁殖欲引起的表现欲会被很多人搞混,因为两种人看似都知道挺多。

而区别就在于,求知欲驱动的人,他虽然处处好奇,时时渴求信息,但他会把获取的信息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放进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使他们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会不断的抽象,经验抽象为方法,方法再抽象为理论,理论继续抽象为方法论,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模型,达到“一以贯之”。

而(由繁殖欲)所驱动显得表现欲强的人,他们只是记住了很多零散的信息,时不时的“显摆”一下自知道的多。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他们说一件事的时候,就只是在说一件事,为什么要说这件事?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帮助?然后你想说什么?统统不知道。因为他的底层驱动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争取(在同性中的)有利态势。

如何解决“显摆”的问题呢?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为什么说容易?因为我们只要管好嘴,说之前先格一下想说话这个念头,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说这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如果回答不了,那就不要说了,因为你只是想显摆自己而已。

为什么说难?因为大多数人说话,其实是不大过脑子的,如果他们真的能在说每一句话之前格一下自己的欲、情、念,解决“表现欲”也不会这么难。如果他们认识不到这是个问题,别人说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认知,是一个人最难突破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说,知者不言,认知的事情,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伤害。圣人的准则,施惠与人而不刻意标榜自己。

觉得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那就记住最后这四个字吧,为而不争,从小事开始实践,弱者道之用。

我讲的是我的,你看了再多遍,也没办法变成你的。

怎么才能变成你的?终究还是要自己在事上磨出来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