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随笔散文

手机,捆绑生活的凶手

2016-02-05  本文已影响388人  笨熊是一家

那些年,手机还未“肆虐”,电视、冰箱、洗衣机、收音机已经是顶了天儿的高科技。

那些年,众里寻人全靠千里一声吼。那些年,才真的是“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了饭点儿,房前屋后起此彼伏的“吃饭啦”、“***,回家吃饭”的声音不绝于耳。

那些年,电视节目还没有这么花哨,过年围在电视前乐滋滋的看春晚是最美的事儿。

那些年,拜年形式还是一成不变却亲切的登门拜访,电话都是少用的。

那些年,BB机已经算是高科技手段,想找谁,“呼一下”显得特别有范儿。然而对方是否看到,看到又是否答复就无法掌控了。

那些年,游戏源自无限创意,一床被子、一个板凳、一套梳妆台都能玩儿出花儿来。没了车座子的儿童三轮车可以当滑板,在乡间小路肆意驰骋,偶尔开启“泥地模式”却因脚蹬动力不足而被人抓到。河沟里捞起一把河泥,加几块石头就可以蹩水坝,下不了河的也会捡两个石头打水漂。

看着石头耍着“水上漂”的功夫一溜烟儿跑出老远,留下几点荡漾的波纹,脸上满是得意。偶尔来个“不服来战”的主,俩人恨不能把河边儿的石子儿都丢没了,再或是自家的“千里饭吼”隐隐传来,才不得不悻悻离开。

若是赶上找不到小石子儿,拎上几块大石头打水花也是不错。只是这就苦了水边儿的人,还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儿,劈头盖脸的大水点儿就下来了。等反应过来再回头找人,自知闯了祸的熊孩子早就没了影儿。

那些年,老师点名还习惯于“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而非“不戴眼镜的那位同学”。对于上课玩儿手机这种事情,简直闻所未闻。上课看大书、早恋、逃课才是老师们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那些年,还用不着反高科技的手段,学生单线儿联络全凭手动。若是赶上老师眼尖,一张张不大的小纸条儿真是无处遁藏。

那些年,还没有那么多加不完的班,那么多的临时会议,那么多的临时工作。

那些年,下了班一溜烟儿跑回家,叫上几个事先约好的狐朋狗友、男女闺蜜玩耍一番,撸个串子可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需说加班,下了班领导的影子都看不见。真的是可以很拽的说一句:“你找我,你找我,你找我呀!找不着吧!”

别说,那些年没有手机的日子还真没觉得哪里不方便,反而自在许多。回看那些年的生活还真是“哎呦,好屌哦”。

倒是如今,手机在手,说走就走的生活虽然不错,可细品起来还真不知道是我们掌控手机,还是手机掌控生活。

读不完的广告,发不完的朋友圈,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够的鸡汤。想跟朋友一起玩耍,结果须臾寒暄后竟是相顾无言,低头看手机。以往的家人吃饭似乎总有聊不完的往事,说不尽的话题,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登上了餐桌。

餐前朋友圈,吃饭晒照片,吃完还不走,掏手机付钱。

一家三口吃饭,年轻的父母玩儿着手机,孩子争着抢着也要玩,已经可以算是有效互动。若赶上爹妈已经到了接受不了智能手机的岁数,就只能是孩子低头玩儿手机,爹妈大眼儿瞪小眼儿的场面了。

邓爷爷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今,高科技也是一样。字儿可以认不全,数字可以不会查,但说到玩儿游戏,娃儿们可都是个中高手。智能手机OR Pad早已成为带娃标配。娃儿不听话了,哭了、闹了、烦了、困了、手机上阵还真是方便无极限。

尤其没有时间看孩子,自己想干点儿旁的事儿的时候,手机的高性能就凸显了。随便找个游戏,花花绿绿的屏幕就已经够宝宝们玩耍一阵子了。

以前,孩子心中的偶像是科学家、警察、身边的可移动百科全书。现在,想在孩子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点儿游戏底子?难!

遥想当年,其实也就是一两年前,本姑娘在小侄子心中的伟大形象就是靠高超的《植物大战僵尸》战略技术及完美对称形的排兵布阵奠定的。

那时,闲来无事,跟小侄子聊天。这娃儿一副“你是 SEI 呀”的表情,囧得我满心满脸。好在后来,见他植物大战僵尸徘徊在某管卡,当下力挽狂澜,一次通过。这娃眼中立刻闪烁出无限崇拜。这种崇拜在日后助我收服小侄女的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了小侄子的经验,后来每每教育比我略小、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们,我都会从他们喜欢的游戏聊起。尽管咱不是大神,起码有些等级也是有大神带上去的,说出来甚是有面儿。当然,等级是大神带上去的这话咱当然不能跟娃儿们说。

喜悦的同时,伴生问题也悄然出现。

大学时候,一位老师跟我们聊天的时候提到,有天她回家,家里两岁的娃儿跟她说了一句“我脖子疼”,差点儿没把魂儿吓飞了。两岁的娃儿,自己在家玩耍了一天的Pad。估计,这老师以后都不敢再让娃儿碰这些游戏设备。

先不说老师家这娃儿,游乐园、公园可见玩耍的宝宝们也日益变少。放假,孩子们窝在家里,宅男宅女比重持续增长,就连恋爱都呈网络化趋势,虽有成功,见光死也不在少数。促膝而谈越来越少,点赞卖萌已成常态。

本来想静静,一个电话来袭,又无处遁藏。不接电话,事后定有八方询问来袭“电话呢?”“为啥不接?”“为啥不带?”“为啥不充电?”。

如果说早些年满大街跑,谁想找都找不到,没人会觉得“这人没守在电话跟前儿等我找他”是多大个事儿。但如今,要是哪个电话没接到不发个短信问问咋回事儿,或没带手机,就绝对是个罪过。

拿着手机,最初觉得联系你我他。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还是你,他还是他。朋友之间电话也没多到哪儿去,煲电话粥的也还是那几个。“临时”事项多了起来,“最爱”你的还是领导。

本来休个星期天,正在超市里买着胡萝卜,突然一通电话,领导说有个小会要开一下。心里大叫着“OH NO!”带着一身的悲催跑到单位,结果领导说了两句话,约有半个小时,传达一下上层的旨意,然后说“散会”。

恐怕超市里那根已经挑好的胡萝卜早就成了别人家的盘中餐,而你,不得不带着这半个小时的糟心度过接下来的周末。似乎区区一个电话过来,整个人都不好了。

真的是应了那首歌“不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都说信息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的可运作空间还是很大。要是所有人都近了,陌生人跟朋友的区别在哪里?手机联系着未曾谋面的“他她它”,手机下却几年不回家,联系人更新一回又一回,压箱底儿的也就那几枚。只是怕,压箱底儿的那几个,年头多了或是忘了,或是发霉,彼此跟不上脚步,可就成了路人。

网上不是有一句话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在你身旁,你在玩儿手机”。

So,你现在是:看手机呢,看手机呢,还是看手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