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典净化自己

从小到大我一直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总是跟着别人身后才会有安全感。很多决定都不会自己来定,随着大流,别人如何我就如何,完全没有自己的决定。
只有学习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在懵懂中摸索,在饥渴中寻找,开始的时候浅尝辄止,却也接了一个缘分,就像上中学的时候就喜欢看周易,虽然看不懂,但看的过程却很有意思,在易理上明白了一些跟自己个性相向的内容,比如隐忍、等待、蓄势……,直到成年后,接触了梅花易数,才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周易不仅有理,还有象和数,这扇大门一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就出现了,沉溺于其中好几年,玩得不亦乐乎。
多年后再回头看自己的学习之路,才明白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会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在自己感觉来却兴致盎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沉浸地学习,不仅有乐趣还有自信随之而来,那是从心底而生的一种力量。
一位朋友说,佛法讲得深才有味道。看书也是一样,内容越深才越有味道,初读无入手之处,再读也无开窍之感,三读才渐入门径,其实,在多次读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就像最初接触佛教经典的时候,根本不明白其中内涵,只是听说这个经典好,那个经典棒,自己读来却读不出好在哪里,但听说一个理论就是经典可以先不管意思,只需要读就好了,我就用这个笨办法读读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这句话对我的作用不大,因为我真的用心读了百遍仍不明白其含义,但通过读,却有了静心的体验,急躁的心变得沉稳,忙碌的心也变得悠闲……
这时候,与经典的就有了亲切的感觉,毕竟其中内容已经熟悉,再去看些论,也就是解释经典的著作,看多个人的论就像是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一个整体,从每个角度都可以深入地了解经典的一个侧面,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对经典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练心的过程,进入时青涩懵懂,再出来时身心愉悦,沉稳有力。
深入经典学习之后的自己变得清明,再看出去就会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或迷茫或睿智,或偏执或通透,如在一面镜子面前自然显现,经典就像是净化的泉水,洗去心中的污垢,还一颗清明通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