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苑吃安利】书评影评专题散文

向南,向南,向着太阳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36人  哈医大医苑杂志社
图片来自网络

我拥有一本叫做《渴望生活·梵高传》的书。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在一本高中生精选作文集之类的书上看到对它的读后感,那篇读后感令人印象深刻。 高三那年,念念不忘的我把这本厚厚的五百多页的书买来,决定在那段艰难的离不开手机的时间里每天除了学习就靠它维持精神力量。如今我也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能做到当年那位作者的十分之一都值得我庆幸了。

当然,买来之后我却仍然在玩手机,所做的决定只是个笑话——这些都是后话了。我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才拾起这本书,陆陆续续,足足一年才把它读完。

想换一种方式写写我与文森特的故事。

(此处请插入歌曲vincent by Don Maclean)

如果文森特生在我们的时代该多好,如果文森特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人们所喜爱该多好,如果文森特哪怕只有一天能享受到他本应有的荣誉与爱戴该多好。但我明白,正如作者所说的,是苦难造就了梵高。要是没有沙石的打磨,珍珠也只不过是一块平庸的石头。文森特的痛苦与他已经密不可分,痛苦是他生命的水分,因为唯有在这残忍的痛苦中他才可感受到真实,他才可用心灵去表现那份真实。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看得如此艰难,也正是因为文森特的那份痛苦。文森特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他当过画商与职员,但枯燥与精于算计的生活使他日渐颓靡;经家人介绍,他还当过一阵子的传教士,这本是一个高枕无忧的安稳职业,却还是被他义无反顾地抛弃。博里纳日的阴霾侵蚀了梵高的心灵。他为矿工们唱响赞歌,歌颂上帝,却眼睁睁看着穷苦矿工年纪轻轻就失去生命,在那里,人们的上帝是粮食与温暖,疾病则是最大的恶魔。文森特真挚而仁爱的善良使他自己捉襟见肘。他明白了,关于上帝的那些话,全是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是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由于绝望而编造、散布的谎言。

而在某一天偶然的作画之后,文森特突然找到了那条自己该走的路,“有什么东西在拼命从他身体里往外冒”,本能的克制已然是无用功。我一向不相信宿命论,但是文森特·梵高,他有着非常人所能有的意志与天赋,他注定要成为一名艺术家,要为艺术献出生命。

这是上帝给他选择的未来,可是除了他没有人敢赌这么一把。依然磕磕绊绊,文森特找寻自我的路上荆棘丛生,处处碰壁,没有人支持他。弟弟提奥大概是唯一一个相信他的人,这本书里主要资料都是援引自文森特和提奥所通的书信,两兄弟之间无条件的信任和爱也非常打动我。身体上的穷苦起码还能得到弟弟的接济,可无数次地遭受到自己仰慕的画家的贬低、不屑,简直就是精神上的酷刑。我曾一度以为文森特肯定无法再坚持下去了,甚至不忍心翻开下面的书页。而这个长得不算英俊的红发青年只是一次次拿起了画笔,在他的画板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涂抹出高饱和度的色彩,用他的双眼爆射出的似乎拥有热量的眼神抚摸着大千世界里的一切。

这本书的后半本很精彩好看,作者写作的节奏也在不停加快,正好对应了文森特与印象派的同伴交往后的内容:他夜以继日地作画,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就像原文里所说的,在头童齿豁、气息奄奄的时候,他才学会了作画,对于他自己的生命长度而言,他确实是个大器晚成的天才。文森特已经寻得了自己画作应有的特点:那是自然的、流动的,探寻着生命的本真与循环。

在阿尔的那段日子是他人生的高潮,在灼热的大太阳高悬的日子里,他疯狂地画,并从太阳中汲取生命的养料。整篇整篇,作者的用词都是炽热而鲜艳的,艳丽的色彩几乎贯穿了整个阿尔,光是看着文字我就觉得自己的瞳孔被刺痛了。这种不自然的高潮必然是来去匆匆的,还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是的,文森特疯了。大家所熟知的割掉耳朵送给妓女的故事就是出自这一时期。那一段作者的功力也很强,看得我本人简直都要发疯。这个伟大的艺术家,最终不堪疾病所扰,或许是不想再拖累自己的弟弟,或许是他已用尽了自己的生命力,便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将生命归还于泥土。

就算是告别的时候,他依然抬起头,仰面对着太阳。可惜的是,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文森特在多年的奋力探索中与自己搏斗,与世界搏斗,与生命搏斗。他输了吗?不,这一局,他赢了。而我只想对他说一句,你辛苦了。感谢你从自己火热的胸膛里掏出的血与热,并将它们化成画板上的光与色彩。也许现在,人们能看懂你了,文森特。

最后,请允许我用文森特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文/云垂野 版/玉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