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能成功?别做梦了!
————读《异类》有感
成功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
——百度百科
蒲松龄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小时候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说的都是真的吗?它织起了一个美好而又理想的梦,让小孩子沉溺其中。而很多孩子成人后难以接受现实的游戏,不适应社会的规则,到处碰壁。
这一切都是假的。
1
加拿大很兴盛冰球运动,每一年国家都会举行冰球比赛,筛选出好的选手,然后给予比别人更好的训练资源。也正是这样的机制,加拿大选出一批又一批的奥运健儿。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在某一天观察这些健儿的年龄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部分运动健儿出身月份都在1-3月。而后研究发现每一年的8-10岁小孩子的冰球比赛是1月1日作为分组的分界点,那么1月份出身的孩子在生理优势上就是比同年12月份出身的孩子要强。所以9、10岁的时候把这些仅是有生理优势的孩子选出来给更好的培训资源,那么在15、16岁的时候,这批孩子确实比其他人要强。
所以,这些奥运健儿为什么成功呢?看似是因为8-10岁的时候比同年的其他小朋友在冰球运动上更擅长,但是实际原因是这些孩子在生理优势(体力更好)上比别的孩子好,再通俗一点就是说:这些孩子出身的比较早。
所以,加拿大在冰球比较分组的时候,1月1日这个分界点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成功不是因为个体优势,和社会机制也有关。
2
蓝根和奥本海默都是智力很高的天才。但是这两位的人生可谓是完全不同。
蓝根从小智力非凡,在求学的时候,考入了富家子弟所在的好的中学。而在这过程中,蓝根认为数学老师讲课很乏味,所以他问老师:“您为什么这样上课?您怎么拿这些练习当微积分习题?,而老师回他:有些事你要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数学家的天赋的。天才想让老师知道自己对数学的喜爱和老师一样,而老师却误认为天才不懂数学。
奥本海默也同样是是中途辍学,但是最终奥本海默成为了曼哈顿首席科学家,蓝根从此销声匿迹。
这两人虽智力都很高,但家庭教育有很大不同。奥本海默从小住在富人区,而蓝根来自贫穷阶级的家庭,所以蓝本海默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家庭教育让他懂得如何表达自己观点,如何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蓝根并没有这种接受这种教育,导致一生都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优势,还让校方觉得他是品行有问题的学生。
有时候,成功和家庭教育和周遭环境息息相关。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曾做过一个特曼人(1%的佼佼者中精选出来的1%)实验,持续跟踪那1%的天才,在几十年后的成就。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发展平平。原因大概是因为智力越高,控制风险能力越高,而少了绝对的冒险。就像赌博一样,当智力高的人计算出下一局的风险大于一定程度了,那么就不会再继续下去。错过了风险大受益也大的下一局。智力高的人一生中都在这种计算中,无法像“亡命之徒”一样豁出去,故受益也不是整个赌局中最高的。
和成功相关的反而是努力。无论是家庭背景雄厚的比尔盖茨、还是和惠普工程师做邻居的乔布斯成功的基础都是至少在相应的领域奋斗了近10000个小时。他们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摸索,才有相对应的成就。
中国人恰恰有“努力”这样的稻田文化。所谓“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古谚语教诲人们要努力,就是希望大家拥有“勤奋、努力”的好品质,这种文化和品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对我们影响颇深。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努力就能成功吗?
我一定回答他:别做梦了!不是所有人努力了就能成功,机遇和文化影响也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加上自带的”努力“品质,那么成功几率就很大了。
PS:以上是我读了《异类》这本书后的总结和整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很真实。它颠覆了谚语告诉我们的“努力可以得到一切”的观点,让我们更能清楚的理解促成成功的各个因素,进而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